此诗由宋末元初诗人汤炳龙所作,名为《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并扎卷》。诗中借范仲淹书写《伯夷颂》之事,探讨了道德与文章、权势与品德之间的关系。
首句“退之尝作《伯夷颂》,纲常更为文章重”,以韩愈作《伯夷颂》为例,强调道德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接着,“小范老子翰墨香,吹醒首阳千古梦”赞美范仲淹的书法之美,仿佛唤醒了首阳山上的伯夷与叔齐的千年梦想。
“尔来宇宙三百年,劫灰不坏宁非天”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但道德与文章的价值却如同天长地久,不可磨灭。“姑苏李侯贤太守,为将手泽归云玄”则提到地方官员李侯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将墨迹归于云玄,寓意其价值深远。
“因忆右军修禊叙,智永藏之固其所”引用王羲之与智永的故事,强调珍藏经典的重要性。“今比萧翼谁贤愚,豪夺何如能乐与”通过对比,批评那些为了获取而不惜手段的行为,倡导以乐与他人共享知识的态度。
“君子于物不留意,好德终然胜好古”指出真正的君子不会过于执着于物质或古物,而是更看重品德。“剑许徐君自有心,书还孔氏非无故”通过典故,进一步阐述了忠诚与归还的重要性。
“粟可不食国可辞,较之一纸真毫釐”强调了道德与物质的相对价值,认为道德的坚守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闻风廉立遽如许,信哉圣人百世师”赞扬了廉洁自律的品质,将其视为圣人的典范。
最后,“西山之薇何独美,向微二子一草耳”通过比喻,赞美了伯夷与叔齐的高尚品德,认为他们的行为如同西山之薇,独特而美丽。“东海鲁连死犹生,中书冯道生犹死”通过对比鲁连与冯道的事迹,强调了生死与道德的关系。“承平文献传至今,品题先后如盍簪”总结了历史上的道德典范如何流传至今,品评人物如同佩戴簪子般重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典故和生动的比喻,深刻探讨了道德、文章、权力与个人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