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

羯奴祸唐室,宗社已倾危。

翠华幸西蜀,大物孰主持。

储君起灵武,事亦从权宜。

人望既有属,奸孽就诛夷。

次山忧国切,闻此喜可知。

归美颂君父,隐恶义当为。

涪翁仗正论,凛然寓刺规。

指擿心中过,并及宫闱微。

兹用春秋法,肃宗其何词。

曾无一半语,追咎元子非。

后来好事辈,往往互诋讥。

或立党同意,或费解嘲诗。

识者具眼力,理解夫奚疑。

盍观我宋朝,崖上中兴碑。

光尧再造绩,炳若日星垂。

功成体天道,退处志莫移。

神器亲付授,嗣皇犹恳辞。

数四不获命,黾勉祗受之。

饬躬备敬养,朝夕益孳孳。

君不见帝典书之盛,端由揖逊基。

二圣尽慈孝,尧舜并驱驰。

俯视于李唐,德业有醇疵。

惟馀尅复愿,天每靳其机。

孙支继述责,未有易今时。

出兵吊遗黎,孰不迎王师。

免使读颂者,怀愤徒伤悲。

形式: 古风

翻译

胡虏侵扰唐朝,国家面临严重危机。
皇帝逃往西蜀,国家大事该由谁来主持?
太子在灵武即位,应对策略也是临时应变。
人心所向已定,叛逆分子被铲除。
次山深忧国家,听到这些自然感到喜悦。
赞美君主是应该的,隐藏恶行是正义的行为。
涪翁坚持公正言论,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
他指出心中的错误,甚至涉及宫廷内的微妙问题。
这是以春秋笔法评判,肃宗会如何回应呢?
他没有一句指责,不追究元子的责任。
后世好事之人,常常互相诋毁攻击。
有的结党营私,有的解读诗歌进行讽刺。
有识之士自有明辨,这还有什么疑问呢?
看看我们宋朝,崖上的中兴碑铭记着光复的伟业。
光尧皇帝再次建立功绩,如同日月般光辉照耀。
功成名就后遵循天道,退位后意志坚定不移。
神器亲自交付,继任的皇帝也婉言谢绝。
多次推辞未果,才勉强接受。
他整肃自身,日夜勤勉,恭敬奉养。
你看那帝王的典籍繁盛,源于谦逊的基业。
两位圣人都极尽慈孝,如同尧舜并肩前行。
俯瞰李唐,他们的德行虽有瑕疵,但总体醇厚。
只剩下收复失地的愿望,上天却吝啬给予机会。
孙辈继承大任,如今形势严峻。
出兵安抚遗民,谁不期待王师的到来。
以免让读颂的人,只能满怀悲愤。

注释

祸:侵扰。
翠华:皇帝的仪仗。
储君:太子。
权宜:临时应付。
奸孽:叛逆分子。
次山:指诗人自己。
宫闱:皇宫内部。
春秋法:历史评价的准则。
元子:原指始祖,此处可能指前代君主。
中兴碑:纪念国家复兴的石碑。
光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尅复:攻克、收复。
孙支:子孙后代。
吊遗黎:慰问灾民。
王师:朝廷军队。

鉴赏

这首诗名为《浯溪》,作者是宋代的钟兴嗣。诗中反映了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后,唐代宗逃往西蜀,国家面临危机的情景。诗人提到太子在灵武即位,虽属权宜之计,但人心所向,最终得以平定叛乱。诗人对储君的归美和忠臣如次山、涪翁的正直给予了赞扬,批评了那些事后互相攻讦、不解嘲讽的浅薄之人。

诗中以宋朝的光尧(宋太宗赵炅)为例,强调了谦让与敬天爱民的重要性,指出宋太宗虽有再造之功,但仍推辞神器,体现了高尚的品德。诗人借此提醒后世,继承帝位的责任重大,应效仿前贤,以德治国,避免唐朝后期的纷争。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期待,希望君主能关心民生,吊唁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避免让后人读史时感到愤慨悲伤。整首诗以历史为鉴,寓含深沉的治国理念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收录诗词(1)

钟兴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步蟾宫

东风又送酴醾信。早吹得、愁成潘鬓。

花开犹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

水边珠翠香成阵。也消得、燕窥莺认。

归来沉醉月朦胧,觉花气、满襟犹润。

形式: 词牌: 步蟾宫

百丈平湖一点山,碧琉璃涌小蒲团。

形式: 押[寒]韵

自许有身埋汉土,终怜无泪哭秦廷。

形式:

千里丈蓄酒尊形状孛窣某酒后以短项翁目之不谓误中遂成佳号彦平功成二兄皆有褒咏可使韩子苍缩肩短项之句北面矣某不揆鄙拙勉强续貂幸诸丈斤斧之

少陵先生时不偶,老瓦盆中醉林莽。

江湖散人名益穷,鱼壳倾尊不论斗。

孤风异行同襟期,食鲑未必富三九。

凌烟功名举世事,不直两公一杯酒。

会稽夫子有古心,嗜好眇追千载友。

陶尊中产同苍筠,短项不肯钟罍群。

章绶黄篾差缁尘,肺肠桑落心昆崙。

始知其中殊陋貌,一点不受泥沙浑。

时从往古穷玄微,坐隅兀侧长相随。

送余醉乡谢胶扰,回头转觉人间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