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非吟(其二)

鱼以水为命,僧与山相依。

山无僧不灵,僧非山何归。

谁谓是孤云,是天皆可飞。

若云是孤鹤,决当择所栖。

慎哉山与僧,幸勿轻相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首先,诗人将“鱼以水为命”与“僧与山相依”进行类比,强调了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鱼离不开水,僧依赖于山,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山与僧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山无僧不灵,僧非山何归。”这句话不仅赞美了僧侣与山林的深厚情感,也暗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关联。山赋予僧侣静谧与灵感,而僧侣则为山林增添了灵性和生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随后,诗人以“谁谓是孤云,是天皆可飞”来比喻僧侣如同自由飘逸的云,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表达了对僧侣心灵自由的赞美。紧接着,“若云是孤鹤,决当择所栖”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将僧侣比作孤鹤,强调他们虽独立自在,但内心深处仍有着归属感,渴望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

最后,诗人以“慎哉山与僧,幸勿轻相离”收尾,呼吁人们珍惜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僧侣与山林关系的深情告白,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提醒:在追求个人自由与精神寄托的同时,不应忽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深邃的哲思,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也蕴含了对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11)

道衡(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知非吟(其三)

昨日花正繁,今朝花在地。

路旁重徘徊,慷慨莫可既。

花落明年开,人寿安可系。

同是风中花,却洒花前泪。

形式: 古风

留别道恒

浪迹兼多病,相看独尔真。

同消半载日,弥重一生身。

凉月舟前路,秋风别后人。

所怀应自得,情忘莫沾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新冬

荒斋草尽腓,薄冷暗微微。

上卷新秋句,加身旧葛衣。

窗疏留堕叶,檐浅恋残晖。

来往殊相绝,都忘举似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闲居

落叶积深巷,闭门无客敲。

闲云过石面,争雀堕篱坳。

障眼书难废,看心日易抛。

青青数竿竹,应不厌穷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