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洪大隐传后

黄冠野服共逍遥,七十何曾谙市朝。

倾国楚妃端不嫁,入山商皓若为招。

田中云实收双玉,树底风声厌一瓢。

化鹤却归辽海路,上林无处问渔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对自然与超脱世俗的向往。首句“黄冠野服共逍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隐士朴素而自由的形象,黄冠代表了道家的服饰,野服则强调了与自然的亲近,共同逍遥自在地生活。接着,“七十何曾谙市朝”一句,通过对比隐士与世俗社会的差异,表达了对繁华世界的疏离感,暗示了隐士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倾国楚妃端不嫁,入山商皓若为招”两句,运用典故,将楚妃与商皓(古代隐士)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隐士对名利的不屑和对自然的追求。楚妃不嫁,象征着对世俗婚姻的拒绝;商皓入山,表明了对尘世的逃避。这两句通过对比,凸显了隐士与世俗价值观的对立。

“田中云实收双玉,树底风声厌一瓢”描绘了隐士在自然中的生活场景,云实(一种果实)与一瓢(饮水器具),简单而质朴,反映了隐士对物质需求的极低,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田间云实的收获与树下风声的倾听,都是对自然之美的直接体验和享受。

最后,“化鹤却归辽海路,上林无处问渔樵”两句,运用了“白鹤乘云”的典故,表达了隐士最终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对尘世的彻底告别。上林,本是皇家园林,此处借指世俗社会,而“无处问渔樵”,则意味着隐士不再关心外界的事务,彻底融入了自然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越,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587)

贝琼(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赋晚菊黄白二本

引蜂勾蝶过红墙,千叶新花只道妆。

仙质晓匀胡粉白,御袍秋染郁金黄。

东家欲斗西家艳,十日元同九日香。

可笑当时彭泽令,清如楚客在潇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秋日漫兴

青枫叶赤雨新霜,倦客栖栖自一方。

已愧公孙疏学术,浪传司马擅文章。

天寒老骥愁长路,日落孤鸿没大荒。

何日两山陪野叟,一谈一笑共相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杨秉哲录事见寄二首(其一)

尧封北尽蓟门宽,执戟阳郎喜调官。

幕下赋诗诸客避,马前射雁一军欢。

人材今日收孙楚,相业从来许谢安。

无限江南好山色,他年归约老夫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次韵杨秉哲录事见寄二首(其二)

一曲西湖罨画间,花时载酒正红颜。

邹枚上客团车盖,燕赵佳人结佩环。

甲第楼台分处处,南朝事业尚班班。

伤心可得重行乐,空愧沙鸥白鹭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