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枝舞

□人奉圣□□朝□□□□主□□□□□留伊。

得荷云戏、幸遇文明、尧阶上、太平时。

□□□□何不罢岁□征舞柘枝。我是柘枝娇女。

□□多风措。□□□、□住深□,妙学得柘枝舞。

□□头戴凤冠□,□□纤腰束素。

□□遍体锦衣装,来献呈歌舞。回头却望尘寰去。

喧画堂箫鼓。整云鬟、摇曳青绡,爱一曲柘枝舞。

好趁华封盛祝笑,共指南山烟雾。

蟠桃仙酒醉升平,望凤楼归路。

形式:

翻译

人们侍奉圣明君王,朝会频繁,主上留恋伊人。
有幸在文明盛世,登上尧帝的阶梯,享受太平岁月。
为何不停止每年的征战,只为欣赏柘枝舞?我就是那轻盈的柘枝舞者。
举止优雅,身姿曼妙,藏于深宅,精研柘枝舞。
头上凤冠璀璨,细腰如束素带。
全身穿着锦绣衣裳,前来献上歌舞。回首人间,心向天际。
热闹的殿堂中,箫鼓齐鸣,她梳理着秀发,轻舞飞扬,只爱这一曲柘枝。
愿借华封的祝福,共享南山的烟霞,
品尝蟠桃仙酿,沉醉在太平盛世,期待返回望凤楼之路。

注释

奉圣:侍奉圣明的君主。
柘枝舞:古代的一种舞蹈。
华封:传说中的福地。
望凤楼:宫殿名,可能象征皇室居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代宫廷女性对柘枝舞的热爱和精通,以及她通过舞蹈表达对太平盛世的祝福和欣赏。诗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烈情感。

"得荷云戏、幸遇文明、尧阶上、太平时"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在太平盛世中的喜悦心情,"尧阶"指的是远古圣君尧舜之治,而"太平时"则是对现实社会的美好祝愿。

"我是柘枝娇女"直接揭示了诗人对于柘枝舞的自豪和专长。"□多风措"可能是在描述舞蹈动作中的轻盈与飘逸,"□住深□"则可能暗示了作者对这门艺术的深入研究。

"妙学得柘枝舞"强调了诗人在此舞蹈方面的造诣与技艺。接下来的几句"□□头戴凤冠□,□□纤腰束素。□□遍体锦衣装,来献呈歌舞"则是对这位宫廷女性舞者形象的描绘,她不仅技艺高超,而且仪态万方。

"回头却望尘寰去。喧画堂箫鼓"表达了诗人在欣赏柘枝舞时,对过往繁华世界的追忆和向往,而"整云鬟、摇曳青绡,爱一曲柘枝舞"则是对这门舞蹈深刻的情感投入。

最后几句"好趁华封盛祝笑,共指南山烟雾。蟠桃仙酒醉升平,望凤楼归路"描绘了一场欢庆盛宴的氛围,诗人通过柘枝舞表达了对美满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柘枝舞的热爱,更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宫廷生活图景,其中蕴含着对太平盛世、文化艺术与个人技艺的深切情感。

收录诗词(652)

史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字:直翁
  • 号:真隐
  • 籍贯:明州鄞县
  • 生卒年:1106年—1194年

相关古诗词

洞仙歌.茉莉花

琼肌太白,浅著鹅黄罩。金缕檀心更天巧。

算同时、虽有似火红榴,争比得、淡妆伊家轻妙。

兴来清赏处,无限真香,可惜生教生闽峤。

这消息、纵使移向蒸沈,终不似凭栏,披襟一笑。

若归去长安诧标容,单道胜、酴醾水仙风貌。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点绛唇(其四)

曾到蟾宫,玉轮乞得长随手。数声轻叩。

已有锵琼玖。最好长清,浑不惊秋候。歌阑后。

那回辞酒。笑把遮檀口。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二)

千里欢谣,使君美政高三辅。沸天箫鼓。

笑拥锋车去。卧辙攀辕,漫拟双旌住。还知否。

禁林深处。已辟金闺路。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三)

翠幄园林,火云方绽南薰起。玉轮天外。

夜色凉如水。况有清歌,劝我尊浮蚁。拚沈醉。

万花丛里。一枕朦胧睡。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