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和赵右司

车水耕田正闵农,夜来好雨一犁通。

相近可是须群望,陟降元来即上穹。

击壤何曾知帝力,观风谁与达天聪。

见他东作思南墅,愁杀江南桑苧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车辆穿梭农田忙耕种,夜晚好雨润透犁沟。
相互靠近是否需众望,登高望远原是仰视苍穹。
击壤之人怎知帝王之力,观察风俗谁能传达天意。
看他东方劳作心向南边园林,江南养蚕人忧虑不已。

注释

车水:灌溉田地的流水。
闵农:怜悯农民。
好雨:及时雨。
犁通:犁沟畅通。
须群望:需要众人期待。
陟降:上下,这里指登高望远。
上穹:天空,这里指苍穹。
击壤:古代农夫用木头制作的农具,这里代指农夫。
帝力:帝王的力量。
观风:观察民风民俗。
天聪:天意,上天的智慧。
东作:东方的农事活动。
南墅:南方的园林或别墅。
桑苧翁:养蚕的人,这里可能特指江南地区以养蚕为业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农耕图,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车水耕田正闵农,夜来好雨一犁通。" 这两句诗描绘了初春时节,农民正在进行春耕的景象。车水是指春天农田中的积水,闵农则是勤劳的农夫。夜来的好雨为土地带来了滋润,一犁即可深入土中,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相近可是须群望,陟降元来即上穹。"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期待。在田间劳作时,农夫们相互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种等待和观察不仅是为了耕作,也寄托着对天气变化的关注。而“陟降元来即上穹”则形象地描绘了雨后山谷中水流汇聚,形成小溪再流入河中的自然景观。

"击壤何曾知帝力,观风谁与达天聪。"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反问,表达了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击壤,即用锄头敲打土壤,是一种农业劳作。在这里,诗人借此来赞美自然界的伟力,以及人类无法完全理解天地间微妙变化之聪慧。

"见他东作思南墅,愁杀江南桑苧翁。"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遥远地方的怀念和关切。诗人看到别处的耕作景象,不禁想起自己家乡的田园生活,对那些正在劳作的人充满了同情之心。

整首诗通过对春耕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尊重,以及对土地和自然界深厚的情感。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哲思,体现了诗人的情操与智慧。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喜雨预卜淮寇之遁口占小诗呈同官

丑虏逋诛尚不庭,敢驱羊犬瞰边城。

滂沱无此十月雨,攘却过如百万兵。

狗帐纵毡淋易透,马蹄虽涩滑难行。

只愿皇天相佑助,皇天佑助岂人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喜雪二首(其二)

玄冥去岁失其官,今岁谁云补过难。

谢院撒盐飞琐琐,隋堤剪帛散戋戋。

檐储宿肉喧山鹊,路没遗踪走野豻。

管取明年书大有,饱抄云子饭加餐。

形式: 七言律诗

喜雪二首(其一)

黄竹歌中百姓欢,去天近处雪花乾。

蔡洄事业方归度,剡曲风流欲访安。

便觉光辉生万里,定知润泽被三韩。

衰颓老守煨残芋,白战犹堪上将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喜雪用禁物体二首(其一)

傍海风痴剪水难,偷他瑞叶散云端。

可须滕巽同宣力,坐使颛冥不旷官。

衣被麦苗搀腊到,装褫花树借春看。

明年定赛今年熟,野老心腴更体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