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冬思二首(其二)

雪壮冰亦坚,冻涧如平地。

幽人毛褐煖,笑就糟床醉。

唤人空谷应,开火寒猿至。

拾薪煮秋栗,看鼎书古字。

忽忆南涧游,衣巾多云气。

露脚寻逸僧,咨量意中事。

形式: 古风

翻译

雪大冰层也坚固,结冰的山涧像平原一样平坦。
隐士穿着粗布衣暖和,笑着靠近酒糟床畅饮沉醉。
呼唤山谷回声悠长,点燃火堆引来寒猿近旁。
捡柴煮熟秋天的板栗,看着锅中的古文字仿佛在诉说历史。
忽然想起南边山涧的游历,衣衫上似乎还留有云雾的气息。
踏着露水寻找闲散的僧人,倾诉心中的所思所想。

注释

雪:大雪。
坚:坚固。
冻涧:结冰的山涧。
幽人:隐士。
毛褐:粗布衣。
糟床:酒糟床。
唤人:呼唤。
空谷:山谷。
寒猿:寒冷的猿猴。
薪:柴火。
秋栗:秋天的板栗。
古字:古代的文字。
南涧:南边的山涧。
云气:云雾之气。
露脚:露水。
逸僧:闲散的僧人。
咨量:倾诉。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雪地深处、寒冷严酷却也自有一番温馨与宁静的诗。开头两句“雪壮冰亦坚,冻涧如平地”写出的是冬日山中的景象,雪地积厚,河流结冰,一切似乎都被凝固了。

接着,“幽人毛褐煖,笑就糟床醉”则描绘了一位隐居之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穿着羊皮袄,感到温暖,笑着躺在床上沉醉于睡眠。这两句传递出一种与世隔绝、享受独处乐趣的意境。

“唤人空谷应,开火寒猿至”中,“空谷应”表明呼唤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中,而“开火寒猿至”则形象地描绘了冬日取暖的情景,其中“猿”指的是猕猴,传说它们会因寒冷而身体蜷缩,这里借以形容人在严寒中的瑟缩。

下面两句“拾薪煮秋栗,看鼎书古字”写出了隐者日常的生活片段。他们拾起树枝来煮已经成熟的秋天的栗子,同时翻阅着古鼎上的文字。这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反映了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尊重和向往。

最后四句“忽忆南涧游,衣巾多云气。露脚寻逸僧,咨量意中事”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南涧游”可能是指诗人之前在某处溪流边的游历,而“衣巾多云气”则是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带有一丝神秘与梦幻色彩。

“露脚寻逸僧,咨量意中事”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心境。诗人赤脚行走于雪地,寻找那位已隐退的僧人,以讨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思考。这两句增添了诗歌的一种超然物外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隐居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情怀。

收录诗词(196)

鲍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 字:德源

相关古诗词

山中怀刘修

松老秋意孤,夜凉吟风水。

山人在远道,相忆中夜起。

春光如不至,幽兰含香死。

响象离鹤情,念来一相似。

月斜掩扉卧,又在梦魂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山行经樵翁

我心劳我身,远道谁与论。

心如木中火,忧至常自燔。

披访结恩地,世人轻报恩。

女无良媒识,知入何人门。

寒日行深山,路由谷中村。

田翁樵采熟,男女讴吟喧。

借问身命谋,上言愧乾坤。

时清公赋薄,力勤地利繁。

下念草木年,坐家见重孙。

举案馈宾客,糟浆盈陶尊。

醉闲鹿裘暖,白发舞轩轩。

仰羡太古人,余将破行辕。

遑遑问身事,师友难为言。

离歌又行去,落日低寒泉。

形式: 古风

云溪竹园翁

硠硠云溪里,翠竹和云生。

古泉积涧深,竦竦如刻成。

楚客卧云老,世间无姓名。

因兹千亩业,以代双牛耕。

乱林不可留,寸茎不可轻。

风煖斗出地,仰齐故年茎。

幽室结白茅,密叶罗众清。

照水寒澹荡,对山绿峥嵘。

苍松含古貌,秋桂俨白英。

相看受天风,深夜戛击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元日早朝行

乾元发生春为宗,盛德在天斗建东。

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

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

文章垂彩礼乐正,太白下直旌旗红。

旌旗不断春风前,直如朱绳非尔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