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蚤秋》由明代诗人余月汀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初至的田园风光画卷。
首先,开篇“山院梧桐阴未稀”,以梧桐树的浓荫未减,暗示了秋季的渐进,但夏日的余温尚未完全消散。接着,“西风连日撼柴扉”一句,通过西风的持续吹拂,柴门的摇动,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凉意和季节的更替。
“水香湖上莲房嫩,雨足篱根豆荚肥”两句,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观,湖面上莲花初绽,散发出淡淡的香气;篱笆边豆荚饱满,雨水滋润下生长得格外丰盈。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也暗示了丰收的景象。
“爱月未能捐故扇,听砧因想到寒衣”则转入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诗人喜爱月色,却仍手持旧扇,不愿放下,体现了对夏日余热的留恋;听到捣衣声,便联想到寒冷的冬衣,预示着季节的转换即将带来生活的变化。
最后,“莼鲈味似当时否,张翰扁舟不见归”借用晋代文学家张翰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张翰因思乡而辞官归隐,而诗人此时虽身处他乡,却同样心系故乡,期盼能像张翰一样,早日归乡,享受莼菜鲈鱼的美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感知,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