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尹台的《桃花洞》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神秘的山中景象。首句“桃花开几许”以盛开的桃花点染了春天的气息,暗示了洞口处的生机盎然。接下来,“客至槲林深”进一步描绘了访客踏入深邃的槲树林,增添了探访的趣味和未知感。
“洞豁天门霁”运用比喻,将洞口比作天门,形容其开阔,雨过天晴后的景色更是明亮,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岩垂石阁阴”则描绘了洞内岩石错落,石阁隐于阴凉之中,显得古朴而宁静。
诗人借“秦人家岂在,阮客路空寻”表达了对古人踪迹的追寻,暗示了桃花洞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最后两句“坐忆青霞髓,翻悬王烈心”,诗人坐在洞中,想象着仙人般的青霞髓(可能指仙丹或高洁的精神),并联想到古代隐士王烈的高尚情操,流露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文化的敬仰。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桃花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历史,寓含了诗人的情感寄托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