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柳泉至彭城

黄流宜迅不宜缓,迅若激箭流乃安。

遇隘缚虎束必急,宽则设险扬其澜。

古人岂不虑舟楫,不以小利遗大患。

龙门底柱天所制,缕堤墩石人工殚。

力与水战始得画堤守,要使沙随水去为其难。

有如吕梁百步洪,神禹不凿留巑岏。

何年任塞作平地,上流失险致弱单。

一曲一直天意亦如此,务蓄全锐如飞翰。

譬若行三军,大将且桓桓。

军令不专肃,所过皆凋残。

奈何黄流底,淤滞成高滩。

前年丰沛过水处,今变沃壤家室完。

去年曹汎决未塞,浸及铜峄无遮阑。

荡漾四五百里间,潴为大泽清不湍。

连朝迂折傍水走,但见青影浮岩峦。

今朝挂帆三十里,杨柳披拂同蒲萑。

上堤试望河旧迹,绕城一线如蛇蟠。

高于漫水八九尺,此不可掘,彼又何时乾。

圣人忧民切拯溺,上策善建防河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平恕的《自柳泉至彭城》描绘了黄河水流的动态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诗中以黄河比喻为迅猛的激箭,强调水流速度的重要性。诗人指出古人深知控制水势的智慧,通过筑堤束水或设置险阻来防止洪水泛滥,如龙门和吕梁的治理。他借用神禹治水的故事,表达自然之力与人力的对抗,以及保持河流畅通的必要性。

诗中提到黄河曾带来的灾害,如丰沛、曹汎等地的洪水,但也揭示了水患过后土地得到恢复的生机,如变为沃土。诗人以军事管理作比,强调统一指挥和有序疏导的重要性,否则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民生凋敝。最后,诗人感叹黄河水位的高低变化难以预测,表达了对圣人忧虑民生、积极建设防河工程的赞赏。

整首诗语言流畅,寓言深刻,展现了诗人对黄河水患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社会治理的见解。

收录诗词(3)

平恕(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滦河

不问滦津两度秋,滔滔依旧绕山陬。

沙明两岸沿疏柳,桥隐双虹卧碧流。

轮向怒涛声上转,云如奔骑足间浮。

阴晴万壑归延揽,遥指前途说旧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九月崇效寺登高因至法源寺

空庭落叶又成堆,近郭招携胜引来。

古寺夕阳偏有色,寒香老圃未全开。

图传妙墨松声寂,阁倚晴空雁影回。

珍重大安残碣在,匆匆更与拂苍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读季布栾布列传

梁楚燕齐各播名,将军义气并纵横。

壮夫珍重千金诺,烈士从容五鼎烹。

堪羡曹邱能揖客,可怜彭越为徵兵。

髡钳佣赁都非辱,有志从来事竟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读韦左司诗

恬澹本性情,下笔便高洁。

常能参妙化,自得养生术。

我读韦公诗,一生无滞郁。

旷然任吾天,言动由真率。

渊明后一人,冲虚亦朴实。

《唐书》考新旧,无人为撰述。

诗人失传多,惟公不当佚。

自公为卫郎,意气近豪侠。

折节复读书,至味归清绝。

一麾出守郡,随处留诗别。

真机舒性灵,淡然天籁发。

扫地坐焚香,习静神无夺。

岂必求神仙,何用更学佛。

开元至贞元,百余十岁月。

人皆见公容,精神不衰竭。

有诗送太白,无与少陵笔。

或者未识面,踪迹天涯阔。

清景忆平生,空山求隐逸。

晏起望青天,园林爱藏拙。

应知养主事,诗外无他物。

神来有化工,终身无疢疾。

千秋秉至诚,梦想依归切。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