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国维所作的《免归思母八首》中的第五首,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因无法归家与母亲团聚而产生的复杂心情。
首句“力竭胼胝复治戎”,描述了诗人为了生活和事业,不辞辛劳,甚至不惜付出身体的代价,投身于军务之中。这既体现了他为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感,也暗含了对不能常伴母亲身边的遗憾。
“呼亲无计托征鸿”一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呼唤亲人,却只能借助飞鸿传递思念之情的无奈。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鸿雁比喻为传递信息的使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以及无法直接表达情感的苦楚。
接下来,“我生分向离愁尽,子舍翻疑隔世通”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渴望结束分离之苦,与母亲团聚;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种团聚可能只是虚幻的幻想,难以实现。这种内心的冲突,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思考。
“灯下低徊开喜烬,堂前洒扫绕熏风”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家中,面对即将燃尽的灯火,以及清扫庭院时环绕四周的熏香,这些日常景象触发了他的思绪,勾起了对母亲的回忆。通过这些细节,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最后,“鬓霜揽镜还成惧,恐动哀怜减泄融”表达了诗人对着镜子看到自己鬓发斑白,不禁心生恐惧,担心自己的衰老会引发母亲的哀怜,进而减少彼此之间的温暖与融洽。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流露出他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的复杂心理状态。它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也蕴含着对亲情、岁月、生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