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宪噩写给即将再次赴粤西任职的朋友子乔的赠别之作,同时也表达了对粤西地区士风和文化的关注与期待。
诗的前四句“早年弄柔翰,骋怀在四方。名场不见收,散置淹穷乡。”描绘了友人年轻时的抱负与经历,表达了对友人在名利场上未获认可的同情,以及对其被放置在偏远穷乡的无奈。
接下来的“近益衰且疾,盛志日颓唐。子今气方壮,欲济有舟梁。”则转而描述友人近况,身体渐衰,志向日渐消沉,但同时也鼓励友人当前正值壮年,应当有所作为,如同有了渡船之梁,可以跨越困难。
“得位足明义,高卑岂复量?”表达了对友人未来职位的肯定,认为无论地位高低,都能彰显正义,不应受限于身份。
“粤西我所游,地远而不荒。民情昔已谙,再历形尤彰。”回忆了诗人自己对粤西地区的游历,强调了对当地民情的了解,以及再次访问时的深刻印象。
“所贵变其俗,莫矜折狱长。”强调了改变地方风俗的重要性,反对自夸断案能力。
“离隔虽万里,同心犹一堂。庶酬平生志,勿结儿女肠。”表达了对友人虽远隔万里,但心仍相连,希望友人能实现平生志向,不要被儿女私情所累。
“行行过岑溪,辍棹少徜徉。士风近如何,吾道应更昌。”嘱咐友人经过岑溪时稍作停留,询问当地士风如何,期待友人能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最后,“为我谢诸生,努力爱春光。读书期致用,无取虚文章。”是对友人的勉励,希望友人能关心学生,珍惜时光,通过读书追求实际应用,而非空洞的文章。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关怀与鼓励,也蕴含了对地方文化发展的深思,体现了诗人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