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淬剑石

寻常论养生,未得养生说。

拟从林下游,一书交尽绝。

既无当世志,安用三尺铁。

频频石上磨,神光浸秋月。

可怜粗疏甚,自谋何太拙。

危弦发哀弹,幽愤终莫泄。

死留身后名,有愧侍中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嵇康淬剑石》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嵇康淬剑石的故事,表达了对嵇康人生选择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寻常论养生,未得养生说”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养生之道的探讨,暗示了嵇康在追求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时的困惑。接着,“拟从林下游,一书交尽绝”描绘了嵇康隐居山林,试图通过读书来寻求解脱的场景,但最终发现这并非真正的出路。

“既无当世志,安用三尺铁”一句,反映了嵇康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认为投身于世俗功利并无意义,因此他放弃了武力,不再使用三尺长剑。然而,“频频石上磨,神光浸秋月”则展现了嵇康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即使在放弃世俗权力后,他仍然在石上磨砺剑刃,其精神光芒如同秋月般明亮,寓意着他对技艺的热爱与坚持。

“可怜粗疏甚,自谋何太拙”表达了对嵇康性格的评价,认为他的行为过于直接和粗犷,或许在自我规划上显得不够精巧。接下来,“危弦发哀弹,幽愤终莫泄”揭示了嵇康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即便他尝试以琴声表达情感,也无法完全释放内心的忧郁与愤怒。

最后,“死留身后名,有愧侍中血”总结了嵇康的人生结局,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段传奇,但同时也对自己未能实现更高的政治抱负感到遗憾。整首诗通过对嵇康一生的回顾,展现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樊哙戏石

丈夫气慷慨,隐迹在东市。

或逢逐鹿人,乃弃屠狗事。

壮哉鼓刀勇,旁若舞剑地。

遂摧拔山力,自叹时不利。

至今空山石,传是将军戏。

能兴卯金运,颇与黄石类。

不期两都后,复有三国志。

过客对春风,徒洒山阳泪。

形式: 古风

寄筹堂

老为人所怜,贫恨友独寡。

等闲门外车,尽入宰肉社。

欲随射虎将,争柰无匹马。

安得化为云,四方逐东野。

大庇天下士,拟作万閒厦。

顾我盖头茅,宁肯助一把。

非无问舍心,或恐卧床下。

纵有愿留人,有馆不能假。

还因索居久,往往罪商也。

须待舍馆定,然后见长者。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毛晋卿肖山堂

悠然林下客,世事颇能料。

闲中意自适,身外名肯钓。

卜居山之阳,初为识者笑。

势将陵岱华,气欲吞嵩少。

方寻愿谷归,稍近孙台啸。

微茫数烟岫,巉绝对云峤。

为我增双明,未必在远眺。

始虽如直友,久乃得心照。

恐随有力去,或被移文诮。

己见成膏肓,百计莫可疗。

一时烟霞语,慎勿骇廊庙。

咄哉肖山堂,所以警不肖。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庙学落成

斯文天末器,吾道有时厄。

方嗟凤兮衰,遽叹麟也获。

继遭秦焚书,又被鲁坏宅。

迩来天下事,多自马上得。

不修下车礼,不献在泮馘。

不授羽林经,不讲博士席。

旁若没字碑,肯见一逢掖。

偶因长乐老,尽挟兔园册。

及见中选人,始知为学益。

学者如牛毛,自古数濩泽。

连年取青紫,易于地芥拾。

争将逸驾攀,遂向塞路辟。

挥之无倚门,从者皆入室。

肃肃俎豆风,洋洋弦歌邑。

几时复论秀,四海望偃伯。

术能向者谁,世无秋风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