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四十君王,三百载间,兴亡一家。

叹幕府峰高,生涯社燕,胭脂井暗,富贵飞花。

山骨呈羞,江声带恨,磨尽英雄岁月赊。

君知否,是枋头灞上,著数全差。倚空长剑吁嗟。

奈争战年来似乱麻。

但苍陵古冢,白杨啼鴂,荒园废沼,青草鸣蛙。

旗盖东南,风涛天堑,难比兴亡隙地些。

休凝伫,望长安路杳,夕照愁鸦。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翻译

历经四十位君王,三百年的沧桑,兴衰荣辱如同一家。
感叹那些权臣高居幕府,人生如燕子般短暂,曾经的胭脂井如今暗淡,昔日的富贵繁华如过眼云烟。
山峦显露出羞愧,江水带着哀怨,磨灭了多少英雄的岁月。
你可曾知晓,这里曾是枋头、灞上的战场,一切都已大相径庭。空悬的宝剑发出叹息。
唉,这些年来的争战纷乱如麻。
只有那古老的陵墓、白杨间的乌鸦哀鸣,荒芜的花园和废弃的池塘,青蛙在青草丛中叫唤。
东南的旗帜和滔天的风浪,难以比拟这历史变迁之地的深沉。
不必再长久凝望,长安的道路遥不可及,夕阳下愁苦的乌鸦更添忧郁。

注释

四十君王:形容历史长河中的多位君主。
三百载:泛指长时间。
兴亡:指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幕府:古代官署名,此处代指权臣。
社燕:燕子,比喻短促的生活。
胭脂井:借指皇宫或繁华之地。
磨尽:消磨殆尽。
倚空长剑:象征着无力改变的历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云焕的《沁园春》,通过对历史兴亡的反思,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和对英雄岁月的无限哀叹。诗中“四十君王,三百载间,兴亡一家”开篇便揭示了时间流转与朝代更迭的宏大历史画卷,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昔日繁华如今已成过眼云烟的感慨。

"叹幕府峰高,生涯社燕,胭脂井暗,富贵飞花"一句中,“幕府峰高”象征着昔日权势之巅峰,而“生涯社燕”、“胭脂井暗”则描绘了一派繁华已逝的景象。这些意象通过对比手法,强化了历史兴亡的无常与物是人非的情怀。

"山骨呈羞,江声带恨,磨尽英雄岁月赊"一句中,“山骨”、“江声”皆用来形容自然景观,而“呈羞”、“带恨”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事迹的怀念与感慨。这里的“磨尽英雄岁月赊”更是深化了时间流逝和历史沧桑的主题。

"君知否, 是枋头灞上,著数全差"一句中的“枋头灞上”、“著数全差”则像是诗人在自我反思中寻找历史的教训与启示。这里的“君知否”呼应了读者,使其共同感受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情感。

"倚空长剑吁嗟"一句通过对孤独英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豪情与无奈。而接下来的“奈争战年来似乱麻”则是对历经沧桑、纷争不断岁月的无力感和困惑。

"但苍陵古冢,白杨啼鴂,荒园废沼,青草鸣蛙"一句中的意象转向自然界,通过对荒凉墓冢、萧瑟白杨、废弃庭院及生机勃勃的野趣景观的描绘,表现了历史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

"旗盖东南,风涛天堑,难比兴亡隙地些"一句中“旗盖”、“风涛”、“天堑”等意象继续强化了对往昔辉煌与今日荒凉景象的对照,以及对于历史周期性变化的感慨。

最后两句“休凝伫,望长安路杳,夕照愁鸦”则是诗人在静思中所寄托的情怀。通过对远方长安道路的眺望和黄昏时分的愁绪,抒发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历史变迁而生的无限感慨。

整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及精致的艺术构造,不仅展示了王云焕的文学才华,也使得这首《沁园春》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篇不朽之作。

收录诗词(1)

王云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地接荆门形势远,气连吴会物华秋。

形式: 押[尤]韵

郑氏馆中书事

今年移砚席,又上白云边。

夜气清于水,春愁薄似烟。

庭前松已脑,门外柳应绵。

尤喜安床处,更深无杜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洞霄宫

飘飘辽鹤去难寻,野客重来叹复吟。

许迈林中丹灶冷,郭文山上白云深。

南陵事迹都非昔,北岭归期直到今。

珍重玉京无限意,待将功节养高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韵张晋彦秋日

地迥高楼目,天寒故国心。

江鸥无万里,云木自千寻。

门掩斜阳下,人归落叶深。

风前怅何许,入耳越乡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