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陇头二三月,杨柳黄绿丝。

郎行杨树下,骢马金络羁。

马瘦不忍鞭,柳弱不堪折。

出谷复入谷,落日独行客。

水流陇山下,郎行陇山上。

陇水东南流,与郎常相向。

擒得南单于,能解单于歌。

马鸣边地黑,同行皆念家。

军书十二勋,金貂紫裤衣。

郎从左边过,不知是阿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折杨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的交织,展现了边疆战士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首句“陇头二三月,杨柳黄绿丝”描绘了边塞初春时节的景象,杨柳嫩绿,生机勃勃,为整首诗奠定了清新而又略带哀愁的基调。接着,“郎行杨树下,骢马金络羁”一句,将视线聚焦在一位边疆战士身上,他骑着装饰华丽的骏马,行走在杨柳树下,画面中既有壮丽的边关风光,又蕴含着战士的孤独与坚韧。

“马瘦不忍鞭,柳弱不堪折”两句,通过马和柳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马瘦弱,柳柔弱,暗示了战士们生活的艰苦与环境的恶劣,同时也表达了对战士们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接下来,“出谷复入谷,落日独行客”描绘了战士们在崎岖山路上孤独前行的场景,夕阳西下,更添了几分凄凉与悲壮。

“水流陇山下,郎行陇山上”两句,巧妙地运用流水与行人的对比,表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战士们的孤独。而“陇水东南流,与郎常相向”则进一步强调了边疆战士与家乡的隔绝,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最后,“擒得南单于,能解单于歌”一句,虽然提到了战争与和平,但并未直接描述战斗场面,而是通过战士们能够理解敌方语言这一细节,暗示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敌人的理解,体现了古代边疆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融合,生动地展现了边疆战士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既有对边关壮丽景色的描绘,也有对战士们孤独与思乡之情的深刻揭示,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与历史韵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212)

王廷相(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浚川先生,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

  • 字:子衡
  • 号:浚川
  • 籍贯:河南仪封(今兰考)
  • 生卒年:1474-1544

相关古诗词

独不见

君王爱小腰,锦带自结束。

二八入汉宫,罗荐生香玉。

玉香自不灭,宠盻每难终。

昔为菖蒲花,今为孤根蓬。

蓬飞绕天去,妾意何终极。

前时昭阳院,双燕栖罗幕。

燕燕上林飞,春归长信道。

雕舆竟不来,空长如茵草。

秋草有衰质,明月常素心。

班姬新乞扫,试鼓长信琴。

玉琴悬五丝,一丝一肠断。

空作白头吟,曲终独不见。

形式: 古风

同声歌

花艳芳春林,淑气流中堂。

翩翩引上宾,兰芷献椒浆。

赵女挥五弦,托意陌上桑。

非君一回首,谁识慢声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妾薄命(其一)

孔雀日边飞,毛羽殊可怜。

倾城不得意,春风空自妍。

当歌掩团扇,暗地卜金钱。

独夜难成寐,明月为谁圆。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妾薄命(其二)

苑游轰玉辇,风动闻鸣珂。

长门只尺地,春尽不曾过。

宛转肠九回,想像颦双蛾。

谁言织女巧,夜夜隔银河。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