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作者张羽以次韵的形式,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句“隐居非是学巢由”,表明他选择隐居并非单纯模仿古代的巢父和许由那样的避世高人,而是出于内心的追求和选择。
第二句“敲朴那当制九州”中,“敲朴”象征着治理国家的权柄,诗人暗示自己无意于世俗权力,即使拥有这样的能力,也不会去管理整个天下。接着,他通过“洞里尚忧秦惨刻,江东今袭晋风流”两句,反思了秦朝的暴政和东晋的文雅之风,表达对历史教训的深思。
“蒙恬万里城方急,徐市三山去已留”借典故来抒发情感,蒙恬修筑长城的紧张局势与秦朝的严苛形成对比,而徐市求仙的故事则暗指人们对于超脱尘世的向往。最后两空未给出诗句,可能是有意留白,让读者自行想象或品读。
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坚守,对历史兴衰的沉思,以及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