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其二)甲午走笔和岳大用梅词韵

秋满衡皋,淡云笼月,晚来风劲。

一抹残霞,数声过雁,还是黄昏近。

凭高临远,倚楼凝睇,多少断愁幽兴。

听渔村、鸣榔隐隐,别浦暮烟收暝。

湘妃起舞,芳兰纫佩,约略乱峰云鬓。

景物悲凉,楚天澄淡,过尽归帆影。

斜阳低处,远山重叠,萧树乱鸦成阵。

空无言,栏干凭暖,闷怀似困。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翻译

秋天充满衡皋,轻淡的云雾笼罩着明月,傍晚的风力强劲。
一抹残余的晚霞,几声南飞的大雁,仍是接近黄昏的时刻。
站在高处远望,倚靠在楼头凝视,心中充满了无数的离愁和深沉的思绪。
听到渔村里隐约传来打鱼的梆子声,河边的暮霭渐渐消散,夜幕降临。
仿佛湘妃在起舞,佩戴着芬芳的兰花,秀发与山峰的云雾交织在一起。
景色凄凉,楚天一片澄净,过往的船只影子已消失不见。
夕阳低垂,远处的山峦重叠,萧瑟的树木上乌鸦聚集成群。
默默无语,倚着栏杆感受温暖,内心烦闷如同困倦。

注释

衡皋:古代地名,泛指水边的高地。
笼月:云雾笼罩月亮。
鸣榔:古代捕鱼时敲击木棒发出的声音。
别浦:河流入海的地方。
湘妃: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妃子,此处象征女子。
芳兰纫佩:佩戴着香草,象征高洁。
归帆:返航的船只。
远山重叠:连绵起伏的山峦。
萧树:形容枯萎或衰败的树木。
闷怀:抑郁的心情。

鉴赏

这首宋词《永遇乐·其二》是赵师侠所作,描绘了秋天衡皋的景色和词人的情感体验。开篇“秋满衡皋,淡云笼月,晚来风劲”三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夜图,满目秋色,淡淡的云雾笼罩着明月,傍晚的风显得格外强烈。接着,“一抹残霞,数声过雁,还是黄昏近”,通过残霞、雁鸣和临近的黄昏,渲染出一种凄清而宁静的氛围。

“凭高临远,倚楼凝睇,多少断愁幽兴”表达了词人登高远望,内心充满离愁与深沉的思绪。渔村的晚景随着“鸣榔隐隐,别浦暮烟收暝”渐入眼帘,更添了几分寂寥。下片,“湘妃起舞,芳兰纫佩,约略乱峰云鬓”运用神话典故,借湘妃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峰峦如云鬓,暗示词人心中的起伏不定。

“景物悲凉,楚天澄淡,过尽归帆影”进一步深化了悲凉之感,楚天的开阔与归帆的消失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词人对远方的思念。夕阳西下,“远山重叠,萧树乱鸦成阵”,画面凄冷,词人的情绪也愈发低落。最后,“空无言,栏干凭暖,闷怀似困”以无声的沉默和倚靠栏杆的温暖动作,传达出词人深深的孤独与压抑。

整体来看,赵师侠在这首词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景物的变化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的深深挂念。

收录诗词(156)

赵师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永遇乐(其一)重明节

金昊行秋,季商回律,天气佳处。

瑞应皇家,祥开圣旦,宝历绵基祚。

瑶池人祝,钧天乐奏,湛露宴均寰宇。

万花覆、千官尽醉,盛事顿超今古。

中兴天统,四三传序,揖逊自归明主。

黄屋非心,萝图有永,还付当今主。

希夷高蹈,寿康长保,五世祖孙欢聚。

尊之至,千秋令节,万年圣父。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汉宫春.壬子莆中鹿鸣宴

丹诏天飞,见皇家愿治,侧席英才。

鸿儒抱负素蕴,壮志兴怀。

文场战胜,便从此、脱迹蒿莱。

人共羡,鹿鸣劝驾,还因计吏偕来。先春占早争开。

是人间第一,唯有江梅。莆中旧传盛事,六亚三魁。

桃花浪暖,更平地、听一声雷。

蓝绶袅,芦鞭骏马,长安走遍天街。

形式: 词牌: 汉宫春

生查子(其三)

迟迟春昼长,冉冉东风软。

寒食乍晴天,红紫芳菲遍。

前峰积翠横,新涨挼蓝远。

向晚淡烟迷,一段屏山展。

形式: 词牌: 生查子

生查子(其二)萍乡阳春亭

千山拥翠屏,一水萦罗带。

雨过水痕添,云散山容在。

亭高景最幽,天迥风尤快。

啼鸟一声闲,唤起情无奈。

形式: 词牌: 生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