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金代诗人王若虚所作的《再致故园述怀五绝》之二,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深切怀念与超然态度。
首句“荒陂依约认田园”,描绘了诗人站在荒芜的池塘边,隐约辨识出曾经熟悉的田园景象,流露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与感慨。这里的“荒陂”与“田园”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变迁,也暗示了人事的沧桑。
次句“松菊存亡不必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认为,无论是松树还是菊花,它们的存亡与否都不值得过分关注。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变化的淡然态度,也是对人生世事无常的一种豁达理解。在这里,“松菊”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坚韧的生命力,但诗人却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将它们的兴衰视为无关紧要之事。
后两句“我自无心更怀土,不妨犹有未招魂”,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他声称自己已经没有了尘世的牵挂,对故乡的思念也变得淡泊。即使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认为即使在死后,灵魂也不必被拘束于某个特定的地方。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死、家园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超脱境界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变迁时的超然态度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