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笋

梦回齿颊风萧骚,幽姿不许霜松高。

南来苍玉不盈束,已觉饮兴翻云涛。

诗家胸次自宜此,尚嫌烟火须烹炰。

想像南风吹万竹,箨龙正恐称冤号。

石盆养鱼心自苦,仰羡鸲鸲云间巢。

眼中岁旱土不膏,长镵后虑山无毛。

退食归来北窗梦,山巅朱凤声嗷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食笋》由元代诗人刘因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食用竹笋的独特感受与想象。

首先,诗中以“梦回齿颊风萧骚”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仿佛在梦中品尝到竹笋的美味,口中仍留有清风般的凉爽感。接着,“幽姿不许霜松高”一句,以竹笋的清雅之姿,比拟其难以被霜雪所掩盖的坚韧生命力,暗示竹笋虽为植物,却有着不凡的精神品质。

“南来苍玉不盈束,已觉饮兴翻云涛”则进一步描述了竹笋的珍贵与诱人,如同南方来的苍翠玉石,虽小却能激发诗人的饮兴,仿佛在心中激起波澜壮阔的云涛。这不仅表现了竹笋的美味,也体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诗家胸次自宜此,尚嫌烟火须烹炰”表明诗人认为这样的美味应出自诗人的内心,而不仅仅是通过烹饪的烟火气来实现。这里巧妙地将美食与诗歌艺术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接下来,“想像南风吹万竹,箨龙正恐称冤号”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设想在南风的吹拂下,成千上万的竹子生长,其中的箨龙(竹笋的别名)似乎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哀鸣。这一句既展现了竹林的生机勃勃,又暗含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石盆养鱼心自苦,仰羡鸲鸲云间巢”则转向对其他自然景象的感慨,石盆中的鱼儿或许感到孤独与苦闷,诗人却羡慕云间小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最后,“眼中岁旱土不膏,长镵后虑山无毛”描绘了一幅干旱时节土地贫瘠的画面,预示着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而“退食归来北窗梦,山巅朱凤声嗷嗷”则以梦境结束,山巅传来朱凤的哀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担忧,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食用竹笋的体验与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艺术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饮仲诚㭨瓢

君家瓠落无所容,江湖谁辨平生胸。

海南佳气久郁塞,滟滪似喜今相逢。

前年对酒面发红,今年对酒气如虹。

江山万古骚人国,跬步便与华胥通。

河间古儒病我枸,闻我一饮喜气浓。

平生得意南湖张,此意颇与河间同。

太古洼尊老无底,一朝倾倒何由供。

醉乡千年有此客,鸟歌蝶舞春濛濛。

醉翁之意不在酒,宛如琴意非丝桐。

太和风境无酩酊,洛阳楼阁高玲珑。

泠然仙驭一杯水,眼中渺渺无极翁。

西家伯伦瞽且聋,东家醉死王无功。

酒中醒境渠未识,冰壶秋月昆崙峰。

举杯唤月来胸中,人间白日浮云空。

五岭山高云几重,朱崖灭没南飞鸿。

玄鹤翩翩渺何许,操瓢径访眉山公。

形式: 古风

示孙谐

龙山古壮哉,郁郁盘烟岚。

一读元子诗,泠然玉泉甘。

江山胜景要佳客,而我不到怀应惭。

雷家髯翁虎眈眈,刘氏遗爱存河南。

百年乔木动秋色,篮舆谁与供奇探。

昆山出美玉,楚国多楩楠。

孙郎复贵种,良璞须深函。

勾萌慎培养,云霄看岩岩。野夫老矣一何拙?

平生只有归休堪。

传经访道可无愧,为我早办龙山庵。

形式: 古风

书堂旅夜

丈室不自扫,寸心徒尔豪。

世途仍险阻,风物故萧骚。

皓月霜洗净,明河天放高。

空庭一片石,独坐首频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杂诗二首(其一)

闻昔飞狐口,奇兵入捣虚。

人才九州外,天道百年馀。

草木皆成骑,衣冠尽化鱼。

遗民心胆破,讳说战争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