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春候侵残腊,江芜绿已齐。
风高莺啭涩,雨密雁飞低。
向日心须在,归朝路欲迷。
近闻惊御火,犹及灞陵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抒发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春候侵残腊”一句,以“春候”指春季的气候,“侵残腊”则形容冬天尚未完全消退的情景。这里表现出早春时节的特点,即春意渐浓,但仍带有几分寒冷。
“江芜绿已齐”表明随着春天的到来,江边的野草已经长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通过这种景象,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界更新换代之美的赞赏。
“风高莺啭涩”和“雨密雁飞低”两句,共同营造出一种春日里的细腻气氛。“风高”指的是春风较为强烈,“莺啭涩”则形容燕子的叫声稍显沙哑;“雨密雁飞低”描绘了一场春雨后的景象,野鸭在空中飞翔,但因天气阴沉而飞得较低。
“向日心须在”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珍惜之情。这里的“向日”意指面朝着太阳,即享受每一分每一秒的光照,体现出一种生之美好、不愿错过任何时光的情怀。
“归朝路欲迷”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舍和迷茫。春天本应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季节,但诗人的心中却有着对归途的迷惘,可能是因为对故土的思念或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近闻惊御火”这一句,通过“惊御火”的描写,传递出一种紧迫和危机感。这里的“御火”可能指的是宫廷中的警示信号,比如战争或灾难等紧急情况。
最后,“犹及灞陵西”一句,诗人提到了“灞陵西”,这通常是指古代某个具体的地名,但在此处,它更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着诗人的记忆和情感所系之地。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强调了自己的思念之深切。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早春景色的美丽,也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感情和对时光的珍视,构成了一幅充满意境和情感色彩的画面。
不详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戍火三笼滞晚程,枯桑系马上寒城。
满川落照无人过,卷地飞蓬有烧明。
楚客早闻歌凤德,刘琨休更舞鸡声。
草堂旧隐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馀柳可藏鸦。
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
苦贫皆共雪,吾子岂同悲。
永日应无食,经宵必有诗。
渚宫寒过节,华省试临期。
努力图西去,休将冻馁辞。
路过章台气象宽,九重城阙在云端。
烟含上苑沈沈紫,雪露南山??寒。
绮陌已堪骑宝马,绿芜行即弹金丸。
灞川南北真图画,更待残阳一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