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与自然之美。开篇“历年三十强,未尝离故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林的深深眷恋,三十年来未曾离开。接着“故山富泉石,愿此终岁年”流露出诗人希望在山水之间度过余生的愿望。
“白屋间绿树,闭门临深渊”描绘了草堂周围环境的幽静与自然之美,白屋与绿树相映成趣,闭门而居,仿佛与世隔绝。“开荒趁墙脚,累壤为小园”则展现了诗人利用有限的土地,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充满生活智慧和自给自足的精神。
“芸艺有余暇,悠然坐花间”表现了诗人劳作之余的悠闲时光,坐在花丛中,享受着自然的美好。“意与静禽会,冥悟太古前”则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心灵达到了与远古先民相通的境界。
“举首望白日,遥空霏紫烟”描绘了诗人抬头望日,天空中弥漫着紫色的雾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回视草堂暮,云压南山颠”则是对日落时分景色的描绘,云层覆盖着远处的山峰,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最后,“缓步闭荆户,一心清且闲”表达了诗人慢步于山林之中,关闭心门,保持内心的平静与闲适。“挑灯对南华,高歌殊晏然”则是在夜晚,诗人点亮灯火,面对《南华经》(即《庄子》),高声吟唱,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自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是一幅生动的隐逸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