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山水寺庙图景。"物外萧然释子宫",开篇便以“萧然”二字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释子宫"指佛教寺院,以此设定诗歌环境。
接着"楼台雄压郡城东"一句,则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寺庙建筑的壮观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楼台之雄伟,不仅是建筑之美,更映射出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再看"江回澄练浸碧落",诗人以“江回”描绘水流的蜿蜒曲折,同时通过“澄练”二字,表达了水质的清澈。"浸碧落"则是对山水景色的进一步渲染,使读者感受到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山答疏钟飘远风"一句中,“疏钟”的叙述,既传达了寺庙中的佛教生活,也让人联想到悠扬的钟声与清新的山风相呼应,增添了一份禅意。
"隔岸橹声喧暮角",诗人通过对岸边活动声音的描写,不仅表现了时间流转,更暗示了寺庙周遭生活的活力。
"卧沙桥影转晴虹"一句,以“卧沙”形象化地表达了自然界的宁静,而“桥影转晴虹”则是对光线变化和天气变幻的生动描绘,增添了一份梦幻色彩。
最后两句"可怜千里无穷景,尽属高僧吟笑中",诗人感叹这片景致的壮阔与无穷,同时也表明了这所有美好景象都被一位高僧所领悟和享受,这位高僧或许是寺庙之主,也可能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建筑、声音、光影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既有佛教色彩又充满生机的净土寺境界,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美与精神寄托的深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