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途中遭非语

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

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

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

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

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身。

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

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

形式: 古风

翻译

赵国曾有两位名叫毛遂的人,鲁国也传说有两个曾参。
连慈祥的母亲都会感到困惑,更何况是行走在外的人心呢。
戴冠者中无丑陋之士,因贿赂而结成知己的朋友。
对于名利我并无追求,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谁能真正明辨是非。
穿着破旧的衣服独自迎来春天,宽松的衣带也不系在身上。
外出并不是因为怀揣着美玉,为何还要担忧他人的嫉妒。
正应当自我珍重爱护,抖擞精神摆脱世俗的尘埃。

注释

赵:指战国时期的赵国。
两毛遂:指同名的两个人,毛遂是赵国的门客,以自荐出使楚国闻名。
鲁:指春秋时期的鲁国。
二曾参: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孝闻名,这里指有两个同样德行的人。
慈母:比喻对人非常慈爱的人。
惑:迷惑,分辨不清。
冠冕:代指官员或显贵之人。
丑士:不是指相貌丑陋,而是品行不端的人。
贿赂:用财物买通他人。
名利:名声和利益。
清浊:清澈与浑浊,比喻人的品德高下。
敝服:破旧的衣服。
逢春:遇到春天,比喻时间的流逝。
出游:外出。
怀璧:怀里揣着玉璧,比喻无辜遭害。
自保爱:自我保护和珍爱。
振衣:抖动衣服,象征摆脱束缚或不快。
出世尘:脱离尘世,指超脱世俗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和内心的思考。开篇提到的“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毛遂自荐于赵王,以及曾子、曾参之贤,通过这些典故强调了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但接下来的“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则表达了对于周围人对才华的认识不足,如同慈母不了解儿子的才能,更别说是行路之人了。

“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即使有能力的人也可能因为没有相应的地位而被忽视,而那些通过贿赂手段取得地位的人反而得以结交权贵。

接着“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泊和对世事的看破,不去在乎外界的是非成败。以下几句“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身”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简朴生活和心境,他并非对物质享受有所追求。

“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表明诗人在外游历时,并无贵重之物值得担忧,只是对于那些嫉妒之人的态度感到不解。最后,“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忠告和期望,即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醒,不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

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贤士与现实中的不公,以及个人对于名利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

员半千(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陇头水

路出金河道,山连玉塞门。

旌旗云里度,杨柳曲中喧。

喋血多壮胆,裹革无怯魂。

严霜敛曙色,大明辞朝暾。

尘销营卒垒,沙静都尉垣。

雾卷白山出,风吹黄叶翻。

将军献凯入,万里绝河源。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雍和

孝享云毕,维彻有章。云感玄羽,风悽素商。

瞻望神座,祗恋匪遑。礼终乐阕,肃雍锵锵。

形式: 四言诗 押[阳]韵

玉烛

历象璿玑正,休徵玉烛明。

四时佳气满,五纬太阶平。

律吕风光至,烟云瑞色呈。

年和知岁稔,道泰喜秋成。

寰海皇恩被,乾坤至化清。

自怜同野老,帝力讵能名。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禁中春松

郁郁贞松树,阴阴在紫宸。

葱茏偏近日,青翠更宜春。

雅韵风来起,轻烟霁后新。

叶深栖语鹤,枝亚拂朝臣。

全节长依地,凌云欲致身。

山苗荫不得,生植荷陶钧。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