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点绛唇》由清代诗人孙云鹤所作,描绘了一幅凄美而深邃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与意境的秋日黄昏。
“黄鹤楼头,塞鸿声里清秋暮。” 开篇即以黄鹤楼为背景,塞外的大雁在黄昏的天空中发出哀鸣,渲染出一种肃杀而寂寥的氛围。黄鹤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其形象本身就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韵味,与塞鸿的哀鸣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水边归路。人立斜阳渡。” 水边的归途上,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夕阳下的渡口。这里的“人”既是具体的个体,也象征着所有在黄昏时刻寻求归宿的灵魂。斜阳的余晖洒在渡口,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希望,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十二屏山,有个人凝伫。” 屏山,指的是用屏风隔开的山景,这里用来形容远处的山峦,通过“十二屏”这一数字的使用,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静静地站立,凝视着远方,或许是在思念,或许是在期待,这种静默的姿态充满了故事性和情感深度。
“知何处。暝烟残雾。几点潇湘树。” 最后四句,诗人通过“暝烟残雾”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朦胧与神秘感,仿佛是将读者引入了一个梦境般的场景。潇湘树,通常指生长在湖南、广西一带的树木,这里借以象征远方的景色或情感的寄托。整个画面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综上所述,《点绛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与意境的秋日黄昏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