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亭张康节南亭也台数尺亭在其上

人生天地间,海中一浮沤。

欲求无厌心,无乃不胜求。

知足有真乐,不然多悔尤。

浅儒急名誉,夸人矜智谋。

语默偕蟪蛄,生死等蜉蝣。

不如知足者,澹然乐忘忧。

袖手阅万变,默坐观九州。

众舍吾独存,同波终异流。

君看至足处,无得亦无修。

万物固皆备,反照靡不周。

昧者彊务外,巧伪日向偷。

昔饥止愿饱,既饱思膳羞。

昔寒止愿温,既温思狐裘。

非徒漫自苦,动辄成赘疣。

相圃有足亭,可见好善优。

公孙皆秉哲,克念践先猷。

欲种岂弟德,求异恩泽侯。

秀岭耸苍玦,寒溪摇翠钩。

云传邓林雨,月送沧浪秋。

晓暝竹烟暗,午薰花气浮。

凉飔泛南荣,返照过东畴。

所遇皆可乐,觞咏友浮丘。

岂必朝玄圃,弭节夕瀛洲。

永怀树亭意,足焉此优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人在天地间,如同大海泡沫。
贪婪无尽的心,岂非难以满足。
知足带来真快乐,否则只会后悔多。
浅薄的儒士急于名声,夸耀自己的智慧计谋。
言行如夏蝉,生死如蜉蝣短暂。
知足的人淡泊无忧,静观世间万象。
袖手旁观世事变化,默默观察天下大势。
众人舍弃我独存,同流合流我却独立。
你看那最满足之处,无求也无需修持。
万物俱全,反思无遗漏。
愚者强求外物,欺诈虚伪日甚一日。
昔日饥饿只愿饱食,饱后又想美食。
昔日寒冷只愿温暖,暖后又思狐裘。
不只是自我折磨,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负担。
相圃有足亭,善美之事可见。
公孙皆有智慧,践行先人的教诲。
欲行仁德,求异于常人的恩惠。
秀美的山岭耸立如青玉,寒溪荡漾如翠色钓钩。
云传递邓林的雨,月映照沧浪的秋色。
早晚竹烟弥漫,午时花香四溢。
凉风吹过南荣,夕阳照过东田。
所遇皆可欢愉,与朋友饮酒赋诗。
何必早登玄圃,傍晚也可游瀛洲。
永远怀念树亭的意境,于此已足够安逸游赏。

注释

天地:宇宙。
浮沤:泡沫。
无厌心:贪心。
胜求:满足。
知足:满足。
悔尤:后悔。
浅儒:肤浅的儒者。
名誉:名声。
蟪蛄:夏蝉。
蜉蝣:生命短暂。
袖手:袖手旁观。
阅:观看。
至足处:极满足的状态。
修:修行。
昧者:愚昧之人。
偷:欺骗。
膳羞:美味佳肴。
狐裘:珍贵皮衣。
赘疣:累赘。
相圃:园林。
足亭:足意之亭。
克念:克制念头。
先猷:先人的策略。
岂弟德:和乐的美德。
恩泽侯:施恩的诸侯。
秀岭:秀丽的山岭。
寒溪:寒冷的溪流。
邓林:古代神话中的森林。
沧浪:江名。
晓暝:早晚。
午薰:午后的香气。
凉飔:凉风。
南荣:南方的园林。
返照:夕阳。
东畴:东边的田地。
浮丘:仙人名。
玄圃:传说中的仙山。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
永怀:永远怀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诗人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知足常乐、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人生天地间,海中一浮沤" 这两句开篇,点出了人生的渺小与短暂,同时也强调了个体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的存在状态。紧接着的 "欲求无厌心,无乃不胜求" 警示人们贪婪无厌的欲望终将导致内心的挣折和痛苦。

诗人随后提出 "知足有真乐,不然多悔尤" 的生活哲学,强调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是避免后悔和烦恼的根本。这种思想与儒家倡导的人生目标——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快乐相契合。

接着,诗人批评了那些急功近利、虚夸自诩之辈,指出他们的言行往往是表面的、不真诚的。"语默偕蟪蛄,生死等蜉蝣" 这两句则用昆虫的生存状态比喻人生的脆弱和短暂。

在 "不如知足者,澹然乐忘忧" 中,诗人再次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出发点,达观世界万象的超然态度。"袖手阅万变,默坐观九州" 显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豁达与从容。

"众舍吾独存,同波终异流" 表现了诗人面对社会浮华与个人孤立的深刻感慨,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于个体命运的接受与超越。"君看至足处,无得亦无修" 则是对知足之道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在接下来的 "万物固皆备,反照靡不周" 中,诗人展现了一种宇宙观和生命观,即万物都是完备的,个体也应该如此。"昧者彊务外,巧伪日向偷" 则是对那些迷失方向、追求表面的世人的一种批评。

随后的 "昔饥止愿饱,既饱思膳羞;昔寒止愿温,既温思狐裘" 描述了人们往往在满足了一种欲望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陷入无尽的欲望循环。

接下来,诗人通过 "非徒漫自苦,动辄成赘疣" 警示人们不要自寻烦恼,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相圃有足亭,可见好善优" 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居所,这里的 "足亭" 也象征着一种精神状态,即知足常乐。

在 "公孙皆秉哲,克念践先猷" 中,诗人表达了对古圣先贤智慧的尊崇和向往,并希望能够继承和实践他们的教诲。"欲种岂弟德,求异恩泽侯" 则是对于美好品德的追求与向往。

随后,诗人用 "秀岭耸苍玦,寒溪摇翠钩;云传邓林雨,月送沧浪秋" 等句子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画卷般的美丽景象,这些景物不仅是自然之美,也隐喻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和谐。

在 "晓暝竹烟暗,午薰花气浮;凉飔泛南荣,返照过东畴" 中,诗人细腻地描写了一天之中的不同时刻,每个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光和意境,这也象征了生命中不同的阶段和体验。

最后,诗人通过 "所遇皆可乐,觞咏友浮丘" 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朋友情谊的珍视。"岂必朝玄圃,弭节夕瀛洲" 则是表明不一定要到名山大川才能找到心灵的栖息,而是在平凡的日常中也能寻得内心的宁静。

诗篇最后的 "永怀树亭意,足焉此优游" 表现了诗人对于知足常乐、精神自在的终极追求,这种态度也是整首诗的核心和主旨所在。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冽泉亭诗

古井嵌空下如屋,寒泉馥冽甘如饴。

昔人传是龙蜃窟,睡未千岁人不疑。

云蒸每见飞雳火,沉绠或惹髯间氂。

安得海奴秉犀炬,乘月夜照窥端倪。

形式: 古风

和钱之道

仲尼圣之时,岂蔽不恭隘。

知命识大忧,嗣世宅已坏。

不阅父母邦,遑及为蒯瞆。

依仁罕言利,执礼不语怪。

污墁泥中辙,脂牵速遄迈。

难乎其有恒,取善仅餔馈。

苟非言抑扬,大道或几卖。

峡有食象蛇,常苦蝼蚁嘬。

昭昭神禹功,凿水疏九派。

刊随神明疲,新水螭蜃快。

志士每丧元,时靡可究届。

形式: 古风

咏斋诗

古昔诗客长风骚,云间野鹤鸣九皋。

六丁极天十万遭,摄提执策穷牛毛。

玄珠罔象谁能及,或长壮丽称雄豪。

九原杀气横天高,朔风吹雪沾霜刀。

衔枚束甲夜渡洮,军中壮士秉白旄。

忿怒不可拔一毫,白狐几腋成一袍。

东溟一钓连六鳌,二长不同各有劳。

吟咏至审公讥褒,咏斋之乐真陶陶。

君毋独乐愈自高,亦当以手援儿曹。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夜坐

东郭新雨馀,日入凉气佳。

长风吹天维,坐见参斗斜。

默默群动息,寒螀先秋哗。

清谈互绝倒,岂复忧过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