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书事二首(其二)

千里濒江地可毛,结庐何必故山椒。

载醪不过斜川路,饮水谁同陋巷瓢。

勿问鸡虫閒得失,但知鹏鴳各逍遥。

黄尘满眼僧窗静,坐对风花意已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千里临江之地如细毛,建屋何须选高山之椒
携酒只需走过斜川小道,饮水之人谁能共陋巷破瓢
无需计较琐事的得失,只知大鹏小鸟各自自在
满目黄尘中禅寺窗静,静坐赏花,心已无杂念

注释

千里:形容地域广大。
濒江:靠近江边。
结庐:建造房屋。
何必:何必要。
故山椒:古老的山椒,这里指偏远的高山。
载醪:携带美酒。
斜川路:斜川小路,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饮水:引用典故,表示简朴生活。
陋巷瓢:破旧的瓢,象征简陋生活。
勿问:不必询问。
鸡虫:比喻世间的琐事。
鹏鴳:大鹏和小鸟,寓言大与小、高与低的不同境遇。
逍遥:自由自在。
黄尘:黄色的尘土,象征世俗纷扰。
僧窗:僧人的窗户,代表清净之地。
风花:春风和落花,象征美好的自然景象。
意已消:心情已经平静。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千里濒江地可毛,结庐何必故山椒。”表明诗人选择了一处远离尘嚣的江边之地作为隐居之所,不必非要寻找那样的名山大川来建造自己的小屋。这两句强调了对自由选择生活环境的追求。

“载醪不过斜川路,饮水谁同陋巷瓢。”诗人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携带美酒漫步在斜川的小路上,而不是与世俗之人共同喝着井水的情景,体现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勿问鸡虫閒得失,但知鹏鴳各逍遥。”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得失不再过分关心,只在乎鹏和鴳(传说中能化为其他鸟的神鸟)各自自由飞翔的境界,暗示了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解放的心态。

“黄尘满眼僧窗静,坐对风花意已消。”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幅诗人坐在僧房中,窗外黄尘纷飞而室内却异常宁静,与自然景物相对而坐,心中的各种俗念和欲望已经随着风中飘散的花瓣一起消逝无踪。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然、自由和超脱尘世的理想,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

收录诗词(237)

杨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荆州书事二首(其一)

江湖泛泛一虚舟,去作人间浪漫游。

岁晚光阴云冉冉,畏途风雨日浮浮。

万钟信是樊中雉,一棹聊同水上鸥。

投老齑盐成底事,凭谁为种橘千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丁季深

烟含疏柳绿蒙茸,杏颊桃英入眼红。

邂逅与君逢腊雪,飘零独我过春风。

空愁转毂音尘远,且寄离怀笑语中。

后夜月明人寂寂,相思那复一樽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王充道游三茅庐阜

荆吴相望各天涯,千里柴车鹿自随。

解辔定应春尽日,及归宜待鹤来时。

圣贤莫负樽中渌,日月长为物外迟。

若过匡庐访真隐,卧龙庵下有期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除夜感怀(其一)

岁律已云尽,思家日日深。

二年为客恨,千里倚门心。

节物罗樽俎,儿童学语音。

眩然如在目,恍惚梦难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