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叶翰林游虎丘分韵得丘字

四顾渺平野,孤撑见林丘。

常疑涌地出,傥复海所浮。

上有千人台,灵踪想前脩。

无情肯深义,顽石亦点头。

下有百尺渊,神光干斗牛。

阴崖不见日,草木皆先秋。

两晋多达士,东亭抑其流。

结庐远车马,寄此山之幽。

一朝施白足,弃去如毛輶。

矧伊桑下宿,肯作贾胡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虎丘山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诗人通过“四顾渺平野,孤撑见林丘”两句,以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虎丘山在平野中的独特地位,仿佛是孤独的支撑者,矗立于林丘之间。

接着,“常疑涌地出,傥复海所浮”两句,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虎丘山神秘起源的猜测,既可能是从地中涌出,也可能是漂浮于海上,充满了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与好奇。

“上有千人台,灵踪想前脩”则将视线转向山顶的千人台,暗示这里曾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所,留下了许多传说与故事,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无情肯深义,顽石亦点头”一句,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石头以情感,表达对虎丘山深厚文化底蕴的感慨,即便是看似无生命的石头,似乎也能理解并认同这里的文化意义。

“下有百尺渊,神光干斗牛”描述了山下的深渊,以及深渊中蕴含的神秘力量,仿佛能与天上的星辰相呼应,进一步增强了虎丘山的神秘色彩。

“阴崖不见日,草木皆先秋”则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虎丘山的独特气候特征,即使在阳光充足的季节里,山的阴面也难以见到阳光,草木似乎提前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最后,“两晋多达士,东亭抑其流。结庐远车马,寄此山之幽。一朝施白足,弃去如毛輶。矧伊桑下宿,肯作贾胡留”几句,诗人回顾了虎丘山的历史,提到了两晋时期众多高士在此隐居,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其中“一朝施白足,弃去如毛輶”形象地描绘了某位高士的隐逸生活,如同轻盈的羽毛般自由,最终选择离开尘世,回归自然。最后一句“矧伊桑下宿,肯作贾胡留”,则表达了对那些愿意在山中栖息,远离世俗纷扰的人的敬仰之情,强调了对自然与内心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虎丘山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底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以及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理的佳作。

收录诗词(697)

程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

  • 字:致道
  • 号:北山
  • 籍贯:衢州开化(今属浙江)
  • 生卒年:1078—1144

相关古诗词

同叶内翰游南峰窃观壬辰旧题诗谨次严韵

道林弥天辩,妙誉倾斗南。

山阴有馀赏,禹穴或已探。

晚岁折筇杖,兹焉寄伽蓝。

呼鹰阅神骏,对客手自谈。

却顾夸夺子,心兵战方酣。

当时蹇驴辈,蹴踏岂所堪。

斯人不可见,荒径昔已谙。

青鞋踏松月,幽灯照禅龛。

尔来十五年,身世犹朝三。

羁游了无蒂,飞蓬转毗岚。

愧此石窟人,坚持證那含。

如公世所挽,明堂要樟楠。

徘徊弭玉节,聊酌需泉甘。

老乃涧底松,霜枝郁毵毵。

尚有蠹书癖,囊中密如蚕。

中年锢泉石,此外无馀耽。

从公恣幽讨,形疲意犹贪。

安得五亩园,旁营二空庵。

心游万物表,旷若巨海涵。

恨无买山具,抚境思髯参。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叶翰林有徐熙桃竹方尺许索诗辄赋一首

寒禽抱幽丛,意得窥绿净。

夭华媚霜筠,惨澹若春暝。

胡僧手幻药,纳此方池境。

重重玄涉入,妙悟付毛颖。

形式: 古风

仲嘉录示新斋联句用韵书怀奉寄一首

我歌无庸归,礼意固有属。

渠侬方不顾,欲问何拘曲。

乃知交际难,不若逃空谷。

忧端浩无穷,日饮思枕曲。

文求世人笑,字异山鬼哭。

龙鸾阅斯冰,剑弩对鹞鹄。

雁门既呼卿,司武或见梏。

闭关固自如,青简得三复。

谁后足趑趄,堕彼手翻覆。

汨泥无纡辔,绝迹慕前躅。

故人有新诗,远寄资剩馥。

鸣嘤倡复和,流徵断还续。

华如三女粲,学陋一夔足。

吟馀写幽怀,蹇思惭刻烛。

形式: 古风

夜寒大风汹汹不能寐用前韵作一首

朔风如长兵,犀兕贯七属。

寥寥挟霜露,浩浩入空曲。

羁禽无安巢,冻兽吼冰谷。

枯摧卵压山,石走尘飞曲。

终朝恣飘鼓,众窍如歌哭。

客怀正无聊,默念叹鸿鹄。

穷愁巧相寻,夜气恐将梏。

羲娥不我待,始姤今已复。

黄昏歌苦寒,达旦几翻覆。

悲蛩尚啾喧,饿鼠时踯躅。

青编置床头,芸竹有馀馥。

枯肠浪自苦,无食安能续。

平生仅识字,无地寄双足。

呼僮屏书眠,传记真举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