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董元恺的《更漏子·其一》寄寓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以"旧愁人,新愁月"开篇,将人的愁绪与明亮的月光相映照,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感伤的氛围。"同是黄昏时节"进一步强调了愁绪的普遍性,黄昏时刻往往引发人们的离愁别绪。
"人不见,月偏明"描绘出主人公的孤独,无人陪伴,只有月光如旧识般默默守候。"除非倩梦寻"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期盼,只能在梦中寻找慰藉。接下来的"寒衾拥,愁难送",通过寒冷的被褥和难以排遣的愁绪,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
"不到四更无梦"暗示着主人公夜不成寐,直到深夜还在期待梦境中的相聚。"莲漏滴,乳鸦啼"以夜晚的自然景象衬托出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漫长。最后,"梦儿能几时"揭示了诗人对梦境短暂的无奈,流露出对现实与梦境之间无法逾越的距离的深深感慨。
整首词以简洁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孤寂与思念,展现出清情感人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