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雪峰院书所见院在开元寺之西越王楼之东盖小院也

东家既峥嵘,西邻亦棱层。

那知齐鲁间,有此蕞尔滕。

僻路少人到,掣铃小童应。

松扉迫窄入,石磴敧危登。

迎门老尨吠,画壁苍龙腾。

庭除静如眼,几席不受蝇。

青焚日日香,明续年年灯。

土盆养幽花,古木缠枯藤。

虽小亦自足,无亏岂须增。

忆昨苦盛夏,数来避繁蒸。

每借安禅榻,曲此昼眠肱。

日月当几何,霜雪遂严凝。

慈竹犹疏疏,恶风遂朋朋。

作诗书屋壁,扫灭听寺僧。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秘而宁静的小寺院,位于繁华之外,远离尘嚣。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个小院的独特魅力。

首先,诗人以“东家既峥嵘,西邻亦棱层”开篇,用对比的手法,将这个小院与周围环境的壮丽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其独特之处。接着,“那知齐鲁间,有此蕞尔滕”,诗人以齐鲁大地的广阔背景,反衬出这个小院的微小,却蕴含着不凡的韵味。

“僻路少人到,掣铃小童应”描绘了小院的隐蔽和安静,只有偶尔的小童用铃铛指引来访者。这不仅增添了神秘感,也体现了小院的清幽与宁静。

“松扉迫窄入,石磴敧危登”通过狭窄的松门和倾斜的石阶,展现了进入小院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迎门老尨吠,画壁苍龙腾”描绘了小院的生动景象,老狗的吠声和苍龙的壁画,为这个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活力和神秘色彩。

“庭除静如眼,几席不受蝇”强调了小院的清洁与宁静,即使在繁忙的夏日,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青焚日日香,明续年年灯”表现了小院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每日点燃香火,年年续灯,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持。

“土盆养幽花,古木缠枯藤”描绘了小院的自然之美,通过植物的生长,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和谐。

“虽小亦自足,无亏岂须增”表达了对现状的满足,认为小院虽小,但已足够,无需额外的改变或增加。

“忆昨苦盛夏,数来避繁蒸”回忆起过去炎热的夏天,人们来这里寻求清凉与安宁。

“每借安禅榻,曲此昼眠肱”描述了人们在这里休息、冥想的情景,体现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日月当几何,霜雪遂严凝”感叹时间的流逝,以及自然界的变化。

“慈竹犹疏疏,恶风遂朋朋”通过对比慈竹的稀疏与恶劣天气的聚集,进一步强调了小院的宁静与和谐。

“作诗书屋壁,扫灭听寺僧”最后,诗人表示要将这些所见所感记录下来,通过诗歌传达给更多的人,让这份宁静与美好得以流传。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小院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内在的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收录诗词(313)

唐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人称鲁国先生。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 字:子西
  • 籍贯: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

相关古诗词

十月十八与舍弟登越王楼便道趋开元寺上天池得句满纸颠倒杂乱几不可读明日诠次成二十二韵

沐浴罢趋局,幽居愁杜门。

重登帝子楼,哭吊诗人冤。

凭栏参井天,隐几西南坤。

冬深一水瘦,岁晚千山髡。

丰稔遍川陆,太平到鸡豚。

江城水颓雉,市瓦尘迷鸳。

坐对仙云宫,祗隔斜阳村。

楼台白水外,松柏苍云屯。

天垂望羌山,雪汁融朝暾。

谁为四方些,招此千岁魂。

便道访古寺,策杖寻灵源。

上到山椒穷,转觉天池尊。

行疲犬马力,下视乌鸢翻。

不应水性高,疑有神物喷。

肯随秋涨落,况逐夏潦浑。

潜通八角井,散入千家盆。

渔村唤欲应,钓石谅犹温。

似闻扣船歌,想见持竿蹲。

吾曹本山林,朝衣裹狙猿。

只应适野车,便作忘忧萱。

诗兼巧拙对,酒杂醇醨吞。

阍吏况解事,不妨尽馀樽。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六一堂

我思六一翁,羽化四十年。

虽不及抠衣,每愿为执鞭。

手弹醉翁操,目睹庐陵编。

床头五代史,屏间七交篇。

诗常讽思颍,曲每歌归田。

斋摹画舫样,酒法冰堂传。

此志自弱冠,到今已华颠。

嗟予又晚辈,读书慕先贤。

即彼生处所,馆之与周旋。

时对文章姿,稍息簿领肩。

贤者果不死,瞻之犹在前。

似挥诛奸笔,犹拿击佛拳。

谁当嗣前规,时为易蠹椽。

勿毁鲁恭宅,中有夫子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苏时中惠茶

三年泮宫苦幽独,中有宜人惟睡足。

虫鱼注罢直庐静,午枕鸣雷撼窗屋。

故人苏子半幅书,饷我闽溪一包玉。

亲题更屈调弦手,远寄来浇饭蔬腹。

故应疑我梦得官,谁信吾衰已无复。

空令半夜忍饥吟,搜到池塘春草绿。

形式: 古风

天马歌赠朱廷玉

贰师城中天马驹,眼光掣电汗流朱。

将军出塞万里馀,得此龙种来执徐。

朝踏幽燕暮荆吴,历块一蹶傍人呼。

向来价重千金壶,一朝不直半束刍,千马万马肥如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