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太常晁丞见寄

当年布素定交情,恨不同为出谷莺。

犹作三丞君最屈,遍寻两制我知荣。

湮沉莫厌青衫在,彼此俱嗟白发生。

重入玉堂非所望,汶阳田好欲归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当年我们以朴素的方式建立友情,遗憾不能像山谷中的黄莺一样一同展翅飞翔。
你如今担任三丞之职,我觉得这是极大的委屈,而我遍寻两制之位,却深感荣耀。
不要嫌弃我这身青衫依旧,我们都感叹岁月催人老。
重返玉堂(朝廷)已非我所期待,我更向往回归汶阳的田园生活。

注释

当年:过去。
布素:朴素。
定交情:建立深厚的友情。
恨:遗憾。
出谷莺:山谷中的黄莺。
犹:仍然。
三丞:官职名。
君:你。
最屈:极大的委屈。
两制:古代官职,如中书令、侍中。
知荣:感到荣耀。
湮沉:埋没。
莫厌:不要嫌弃。
青衫:古代低级官员的服装。
白发生:白发,指年老。
玉堂:朝廷。
非所望:并非期望。
汶阳田:汶阳的田园。
好欲归耕:渴望回归田园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禹偁所作,名为《酬太常晁丞见寄》。通过这短短几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当年布素定交情,恨不同为出谷莺。”开篇即表达了对旧日友谊的怀念与遗憾。这里的“布素”指的是纯洁无瑕的关系,“同为出谷莺”则是希望像鸟儿一样共同飞翔,但现实中却未能如愿。

接下来的“犹作三丞君最屈,遍寻两制我知荣。”诗人通过自称“三丞”,表达了对友情的尊重和自我地位的认知。这里的“两制”可能是指某种制度或规矩,“我知荣”则显示出诗人对于能遵循这些制度而感到的荣幸。

“湮沉莫厌青衫在,彼此俱嗟白发生。”这一句中“湮沉”意味着深沉,“莫厌”是不厌倦,而“青衫”常指普通百姓或士人。整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凡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不舍。

最后,“重入玉堂非所望,汶阳田好欲归耕。”这里的“玉堂”通常象征着高贵的地位,但诗人表示并不愿意再次进入这样的环境。相反,他更倾向于回到“汶阳”的田园生活,去体验那份简朴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过往美好友情的回忆,对现实中无法如愿以偿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简单向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王禹偁在这短短几句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笔法,勾勒出了一个思念旧友、厌倦官场又怀恋田园生活的士人形象。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酬仲咸雪霁春融偶题见寄之什

琼华消散暖风来,多费阳春白雪才。

守道也知心下乐,流年争奈鬓边催。

君愁离别烟花好,我待量移翅羽开。

渐老分飞更堪惜,海棠凋尽始应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酬高邮知军蒋殿丞见寄

青云岂望更翱翔,览照唯添鬓雪光。

为郡自知无政术,归田犹拟拜封章。

且眠锦帐趣兰省,终掩云关卧草堂。

三入承明已过分,有何词笔敌长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阙下言怀上执政(其二)

早有虚名达九重,宦途流落渐龙钟。

散为郎吏同元稹,羞见都人看李邕。

旧日谬吟红药树,新朝曾献皂囊封。

犹期少报君恩了,归卧山村作老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阙下言怀上执政(其三)

诰词黜责子孙羞,欲雪前冤事已休。

浴殿失恩成一梦,鼎湖攀驾即千秋。

道边任死心终直,泽畔长吟泪暗流。

虞舜五臣知此事,戏儒应免更监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