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诗(其七)》由明代诗人梁以壮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首句“炼石可补天,聚灰可止水”,运用神话传说中的元素,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改造能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接下来,“人力尽能为,变故亦无已”则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无限可能与自然界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
“水流不争高,乃安而无滞”通过水流的形象,寓意着一种平静、和谐的生活态度,强调了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的重要性。随后,“入岩发怪想,登峰欲穷视”描绘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渴望。
“吾心万状生,万物乃妒忌”这一句,诗人将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反应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复杂情感状态的理解,以及对世间嫉妒心理的反思。最后,“所以达人心,贵适而已矣”总结全诗,强调了达到心灵通达的关键在于适应与和谐,即“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适应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