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峰院

云峰何岧峣,去天馀几丈。

其下蔚华林,幽禅屹相向。

我游先朝暾,海日射巾杖。

飞盖不须持,步步苍松障。

山僧知我来,罗立凫雁行。

提携两行人,为我谈实相。

一种勿弦琴,三叹无声唱。

开轩面东南,千里入俯仰。

西登妙高台,更欲兹旷望。

土断泽绕山,烟涛渺云浪。

恐是六鳌连,蓬壶堕莽苍。

又疑鲸入海,偃脊起青嶂。

时方老火炽,金石流欲炀。

须臾变云雨,为作雄风壮。

翻手回凉秋,掀舞千林响。

谁云免水宫,自是神龙藏。

三高如可作,吾欲五湖访。

洗足巨浸心,振衣孤峰上。

寄语夸夺流,得饱但相忘。

长哦可当歌,踏月下空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与赞美。诗中以“云峰何岧峣,去天馀几丈”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山峰之高峻,仿佛直插云霄,距离天空仅几丈之遥。接着,“其下蔚华林,幽禅屹相向”,描绘了山下的茂密树林与静谧的禅寺,两者和谐共存,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我游先朝暾,海日射巾杖”,诗人描述自己在清晨出游,阳光照耀着他的头巾和手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下来,“飞盖不须持,步步苍松障”,则展现了诗人漫步于苍松覆盖的小径上,松树如同天然的屏障,为他遮挡了外界的喧嚣。

“山僧知我来,罗立凫雁行”,山中的僧侣们得知诗人的到来,排列成队,以示欢迎。这一细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诗人与僧侣交谈,“一种勿弦琴,三叹无声唱”,通过对话,诗人感受到了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深邃。

“开轩面东南,千里入俯仰”,诗人打开窗户,面向东南方向,远眺千里江山,内心充满感慨。登上妙高台,“西登妙高台,更欲兹旷望”,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

“土断泽绕山,烟涛渺云浪”,描绘了山间湖泊与云雾缭绕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诗人想象这可能是六鳌连结的海底宫殿,或是蓬莱仙岛落入苍茫大地,充满了浪漫与幻想。

“时方老火炽,金石流欲炀”,描述了夏日炎炎,金石似乎都要熔化的情景。然而,转瞬之间,“须臾变云雨,为作雄风壮”,风云突变,带来了一场壮观的风雨,为大地带来了清凉与生机。

“翻手回凉秋,掀舞千林响”,风雨过后,天空放晴,诗人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千林间的风吹过,发出阵阵响声。诗人感叹,“谁云免水宫,自是神龙藏”,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最后,“三高如可作,吾欲五湖访”,诗人表达了想要探访古代高士的意愿,希望像他们一样,远离尘嚣,享受自然之美。“洗足巨浸心,振衣孤峰上”,表达了诗人渴望心灵得到洗涤,身体与精神都能达到自由的状态。

“寄语夸夺流,得饱但相忘”,诗人以委婉的方式劝诫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满足于已有的生活,忘记争斗与贪婪。“长哦可当歌,踏月下空旷”,诗人以吟唱代替歌唱,踏着月光在空旷之地行走,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深依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超然境界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5)

李弥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散步山村喜风俗淳朴小诗纪之

山居时散步,所接多耕夫。

或揖或不揖,颇忘尔与吾。

阴晴话愁喜,丰约道有无。

电迅叹人寿,风波惊世途。

超然心不累,朝市何有乎。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亲旧有问山中事者示之以诗

试与问秦汉,人家总不知。

餐霞云窦冷,卧月石床攲。

流水天常洗,桃花春自迟。

年年深洞里,闲着一枰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观灯

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

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观祥光。

管弦喧夜千秋岁,罗绮填街百和香。

欲识神君行乐意,姑循前哲事祈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对菊怀陆子静

落落芗城二老翁,白须遥映菊英中。

交成晚节人弥淡,吟到寒花句亦工。

灌溉已欣分绮色,扶持还藉挹芳丛。

吾徒素爱凌霜质,相对应知臭味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