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访问一处法司时的所见所感。首联“贯城门迥未须寻,光景依稀昔似今”中,“贯城门”可能指的是穿过城市的大门,诗人似乎在寻找某处,但“迥未须寻”表明他并不急于找到,而是沉浸在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之中。“光景依稀昔似今”,则表达了时光流转,但眼前景象与往昔相似,引发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颔联“杨柳绿乘春路远,薇花红放午堂深”进一步展开画面,春天的杨柳绿意盎然,沿着遥远的道路延伸,而午后的阳光下,薇花绽放,色彩鲜艳,点缀着深邃的厅堂。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颈联“无边跃鲤翻清沼,不断鸣鸠唤紫林”则将视线转向水边和林间,无边的鱼儿在清澈的池塘中跳跃,激起层层涟漪;而不断鸣叫的斑鸠,则在紫色的树林中呼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生态图景。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也暗含了生命的活力与循环不息的主题。
尾联“何意重来图画里,丹年无补愧初心”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诗人发现自己再次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一幅画中,心中不禁生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为自己的年华逝去而感到遗憾(“丹年无补”),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自己最初的愿景或理想并未得到实现,因此感到愧疚(“愧初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时间以及个人追求的深刻反思,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充满了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