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冯山的《再和》,通过诗中表达的情感与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文学、友情以及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句“饮酣起击剑,耻从豪侠游”描绘了诗人饮酒后激情勃发,击剑抒怀,拒绝与世俗的豪侠之流为伍的情景,展现了他独立不羁的性格和对高尚情操的坚守。接下来,“雍容诗酒欢,乃是神仙俦”则表达了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诗酒间畅谈,仿佛与仙人共游的超脱境界。
“风骚固有灵,造化阴为谋”两句,诗人借风骚(指古代文学风格)的灵性与自然界的巧妙安排,暗示了文学创作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以及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接着,“至音苟同调,旷世不可求”强调了真正能够共鸣的音乐或艺术作品,是难以在世间找到的,体现了对高雅艺术的珍视与追求。
“杜陵思江东,洪崖揖浮丘”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远方、对理想之地的憧憬。“自然风味殊,岂特文章优”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之间独特风味的欣赏,并非仅仅局限于文章之美。
“嗟余万事拙,吟咏心久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世事上的不擅长,但内心却长久沉浸在诗歌与吟咏中的状态,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自愧蘋藻微,恐为王公羞”则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才华虽小,但仍然希望得到认可的谦逊心态。
“晚遇青河公,采兰深林幽”描述了诗人晚年遇到一位良师益友,一同在幽静的深林中寻找兰花,象征着在人生的暮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知音。“修孺素蒙益,百赠无一酬”表达了诗人对良师益友的感激之情,以及自己无法回报对方的遗憾。
“邂逅相抚掌,踉跄容抬头”描绘了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欢乐场景,即使年老体衰,也能相视而笑,展现出生活的乐趣与满足。“虽然再鼓衰,且免三爵忧”则表达了诗人即便身体不再年轻,但依然能够享受饮酒的乐趣,无忧无虑。
最后,“吾儒学以仕,本代亲禾麰”表明了诗人作为儒家学者,通过学习来实现仕途,同时也表达了对农业的亲近与尊重。“然多志高远,掷笔思封侯”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更高远目标的追求,即使放下笔墨,也渴望成为封侯之人。
“前时征南将,驱虏出塞沟”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英勇将领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诗书非无助,爵赏不见畴”则指出,尽管诗书可以辅助国家治理,但真正的功名利禄往往难以得到。
“尚能解客嘲,相欢咏蘋洲”表达了诗人即使面对嘲笑,也能与朋友欢聚一堂,共同吟咏,体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三术起商鞅,一言贵马周”引用历史人物的故事,强调了通过正确的策略与言辞,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
“致身果有策,何地无馀庥”表达了诗人认为只要有了正确的策略,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有所作为。“肯使韶濩音,变作巴渝讴”则强调了诗人不愿意让美好的音乐变成粗俗的歌谣,体现了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视。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冯山对文学、友情以及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还蕴含了对自然、历史、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洞察与感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