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一日夜对月

无花无酒过重阳,转觉闲居兴味长。

明月岂随人薄厚,黄花不逐世炎凉。

闰年节晚初过雁,老境衾寒知有霜。

清境唤回蝴蝶梦,起寻竹影据胡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九月十一日夜对月》由金代诗人赵秉文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独自度过重阳佳节的情景。诗中以“无花无酒过重阳”开篇,点明了节日的氛围与诗人的情感状态——在没有鲜花和美酒的陪伴下,诗人反而感到一种闲适与内心的丰富。这种反差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在孤独中寻找心灵寄托的能力。

接着,“转觉闲居兴味长”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体验,表明在宁静的生活中,诗人发现了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感。诗人将这种感受与自然界的景象相联系,如“明月岂随人薄厚”,表达了月亮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其明亮的本质,寓意着自然界的恒常与人类情感的相对短暂与多变形成对比。

“黄花不逐世炎凉”则借菊花不随季节变化而凋零的特点,象征着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菊花在秋风中依然盛开,象征着诗人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闰年节晚初过雁,老境衾寒知有霜”两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如大雁南飞、霜降来临,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生命的阶段转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的感慨。

最后,“清境唤回蝴蝶梦,起寻竹影据胡床”两句,以梦境与现实的转换,表现了诗人从内心深处的沉思中醒来,决定走出室内,去追寻自然之美,与竹影相伴,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自我疗愈的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赵秉文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以及在复杂人生境遇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艺术追求。

收录诗词(643)

赵秉文(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字:周臣
  • 号:闲闲居士
  • 籍贯:晚年称闲闲老
  • 生卒年:1159~1232

相关古诗词

答赵庆之节使

故人别后定何如,春雁来时忽寄书。

壮岁从军几人在,老来分守五年馀。

挂冠无计追弘景,襆被何时从魏舒。

遥想西州贤父老,瓜畴闲伴故侯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题刘莱州像

当年二老赵张俦,独许先生第一流。

异政曾闻山鬼伏,直声须向古人求。

从来走卒知司马,到处儿童说细侯。

惆怅当年旧游处,羊昙不肯过西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九日会极目亭

孤亭高压冷云堆,九日登临贳酒杯。

魏国河山残照在,梁王台殿野花开。

鸥从白水明边没,雁向青天尽处回。

未必龙山如此会,座中三馆尽英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再和

秋兴高于滟滪堆,秋光并入阮公杯。

霜凋蒲剑三棱折,雨裂荷衣十字开。

北雁远浮梁水动,南云低抱楚天回。

前年此日登高会,点检唯无短李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