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廿一夜震霆大雪因述长句

去家路五千,闻见颇有异。

四月冰不澌,八月霜满地。

地北寒自多,推天固有意。

胡为冰雪中,忽闻震雷厉。

忆昨拨残灯,拥衾读遗史。

窦窍忽悲鸣,如匣出虎兕。

顾门慎扊扅,拣絮覆两子。

雷声震屋尘,电光烛窗纸。

畏寒我无眠,檐瀑喧未已。

虚枕不成寐,暗室光忽紫。

天又东南倾,地复西北圮。

巨响自何来,副坼邻树圮。

两子梦中惊,抱母啼不止。

一夜如海行,洪涛打船底。

临晨起开门,门被滕六砌。

璀璨成玉京,迷茫失天际。

滑澾阻我行,满地琳琅碎。

敝裘典未归,乌金贵难贳。

嗟嗟九月中,景象竟如是。

遥想冬深时,凛冽复何似。

昔闻寒时雷,动蛰蛇俱死。

蛇死不伤人,毒去我所喜。

唯彼秋奇寒,半生未见此。

矫首逐南鸿,哀鸣望乡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九月二十一夜经历的一场震撼人心的雷暴和大雪,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诗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极端天气的威力与变化。

首句“去家路五千,闻见颇有异”点明了诗人离家远行,所见所闻皆与家乡不同,为后续描述的奇异天气埋下伏笔。接着,“四月冰不澌,八月霜满地”通过对比四月与八月的极端气候,暗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异常寒冷。

“地北寒自多,推天固有意”表达了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思考,似乎天地间有着某种不可言喻的规律或意图。接下来的“胡为冰雪中,忽闻震雷厉”,则以突然的雷声打破平静的冰雪世界,营造出紧张而震撼的氛围。

诗人回忆夜晚的情景,用“窦窍忽悲鸣,如匣出虎兕”形容雷声之猛烈,仿佛从地底深处发出的怒吼。他谨慎地守护门户,为家人挑选温暖的被褥,表现出对家庭的深深关怀。雷声震得屋内尘土飞扬,电光照亮窗户,诗人难以入眠,担忧寒冷的天气。

“畏寒我无眠,檐瀑喧未已”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景,檐下的瀑布声似乎永不停歇,增加了夜晚的不安与孤独感。诗人躺在虚枕上,房间内突然变得异常明亮,仿佛紫色的光芒穿透黑暗,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巨变。

“天又东南倾,地复西北圮”形象地描绘了天空与大地的剧烈动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颤抖。巨响来自未知之处,邻近的树木倒塌,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气氛。两个孩子在梦中惊醒,抱紧母亲哭泣,表现了这场灾难对家庭的影响。

“一夜如海行,洪涛打船底”将夜晚的经历比喻为海上航行,波涛汹涌,船只摇晃,生动地描绘了极端天气的恐怖与无助。清晨醒来,发现门外已被积雪覆盖,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玉京,但天际却变得模糊不清。

“滑澾阻我行,满地琳琅碎”描述了雪地行走的困难,地面布满了破碎的冰晶,增加了行动的不便。诗人感叹自己身上的破旧皮衣无法抵御严寒,昂贵的衣物也无法购买,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

最后,“嗟嗟九月中,景象竟如是。遥想冬深时,凛冽复何似。”诗人感慨九月中的景象如此奇特,想象到冬天更深时的寒冷会更加严峻。他提到过去听说在寒冷时节会有雷声,这通常意味着动物冬眠结束,但在这里,雷声并未带来生命复苏,反而可能预示着某种不祥。

“昔闻寒时雷,动蛰蛇俱死。蛇死不伤人,毒去我所喜。”这里引用了传统观念,认为寒冷时节的雷声会促使冬眠的蛇类苏醒,但蛇的死亡不会伤害人类,反而被视为去除毒素的好兆头。然而,在诗人的描述中,这种现象并未带来预期的正面效果。

“唯彼秋奇寒,半生未见此。”诗人感叹秋季的奇寒是他一生中未曾见过的,强调了这次经历的独特性。

“矫首逐南鸿,哀鸣望乡里。”诗人抬头仰望南方的大雁,它们的哀鸣声唤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极端天气时的恐惧、忧虑、关怀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收录诗词(352)

戴梓(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冬日

草堂寒若此,焚荻竟无功。

窗满前宵雪,门增此日风。

卖文怀旧主,贳酒乞邻翁。

鸿雁南飞去,梅花信未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题布袋和尚

瞻彼异僧,形容古怪。地老天荒,独携布袋。

袋中何有,非米非菜。收在袋中,不买不卖。

放出袋来,撑破世界。

吾不能为世人以共言,唯观我于寂然不动之自在。

形式: 古风

题林刺史益长本裕小像

君耳聋,我目眇。鼎鼎百年相对老。

造物生人原草草。无怪长饥不长饱。

形式: 古风

寄赠陈超千

寥落三山客,同为万里游。

交情穷后见,老泪客中留。

末秩身权隐,边方计早筹。

庙廊今有属,珍重海天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