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诗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

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

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

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

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

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理想君主和盛世的向往与赞美。开篇“白日光天兮无不曜”,以太阳普照大地象征理想的光明统治,但紧接着“江左一隅独未照”一句,揭示出现实中的局限与不平等,表达了诗人对于普遍公正的渴望。

“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表达了诗人希望君主能像古代圣贤一样,汇聚四方,使国家内外和谐统一,体现了对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追求。

“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比喻君主的威严与号召力,以及对全国臣民的统摄,展现了诗人对君主权威的颂扬。

“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引用舜帝的典故,强调了以文德治国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民众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的推崇。

“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进一步描绘了理想的君主如同春风般温暖而遍及四方,使天地清明,象征着道德与治理的普遍化。

“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将历史上的汝坟之地与当前的道德风尚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当下社会风气的肯定与赞美。

“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最后将文王的治国之道与大化的光辉进行比较,强调了当前政策的卓越与广泛影响,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高度评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理想君主形象的构建和对盛世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道德治理、政治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风气的美好愿景,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2)

元宏(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魏皇帝。鲜卑族。献文帝长子。五岁即位,太皇太后冯氏执政。改革吏治,实行均田制。加强户籍管理,推行三长制。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冯氏死,帝亲政,进一步改革。十七年,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禁鲜卑服、鲜卑语,在洛阳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重用中原汉族儒生,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之联合统治。二十一年,鲜卑守旧贵族穆泰等拥太子恂谋反,事败,赐恂死。在位二十九年,庙号高祖

  • 生卒年:467—499

相关古诗词

两菖蒲,新野乐。

形式:

罗敷行

邑中有好女,姓秦字罗敷。

巧笑美回盻,鬓发复凝肤。

脚著花文履,耳穿明月珠。

头作堕马髻,倒枕象牙梳。

姌姌善趋步,袒袒曳长裾。

王侯为之顾,驷马自踟蹰。

形式: 古风

王子乔

王少卿。王少卿。超升飞龙翔天庭。遗仪景。云汉酬。

光骛电逝忽若浮。骑日月。从列星。跨腾入太。

廓逾杳冥。寻元气。出天门。穷览有无穷道根。

形式: 古风

答宗钦诗

汤汤流汉,蔼蔼南都。载称多士,载耀灵珠。

邈矣高族,代记丹图。启基郢域,振彩凉区。

吾生倜傥,诞发英风。绍熙前绪,奕世克隆。

方圆备体,淑德斯融。望倾群雄,响振华戎。

响振伊何,金声克著。匡赞西藩,拯厥时务。

放志琴书,恬心初素。潜思渊渟,秀藻云布。

上天降命,祚钟有代。协耀紫宸,与乾作配。

仁迈春阳,功隆覆载。招延隐叟,永贻大赉。

伊余栎散,才朽质微。遭缘幸会,忝与枢机。

窃名华省,厕足丹墀。愧无荧烛,少益天晖。

明升非谕,信渐难兼。体卑处下,岂曰能谦。

进不弘道,退失渊潜。既惭朱阙,亦愧闾阎。

史班称达,杨蔡致深。负荷典策,载蹈于心。

四辙同轨,覆车相寻。敬承嘉诲,永佩明箴。

远思古贤,内寻诸己。仰谢丘明,长揖南史。

遐武虽存,高踪难拟。夙兴夕惕,岂获恬止。

时之圯矣,灵运未通。凤马殊隔,区域异封。

有怀西望,路险莫从。王泽远洒,九服来同。

有昔平吴,二陆称宝。今也克凉,吾生独矫。

道映儒林,义为群表。我思与之,均于纻缟。

仁乏田苏,量非叔度。韩生屡降,林宗仍顾。

千载旷游,遘兹一遇。藻咏风流,鄙心已悟。

年时迅迈,物我俱逝。任之斯通,拥之则滞。

结驷贻尘,屡空亦敝。两闻可守,安有回赐。

诗以言志,志以表丹。慨哉刎颈,义已中残。

虽曰不敏,请事金兰。尔其励之,无忘岁寒。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