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复,并叙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

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

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形式: 古风

翻译

你可曾见,在西汉元光、元封年间,黄河在瓠子一带决堤已有二十年。
巨大的洪水冲向东边,淮水和泗水溢满,楚地的人们尽情捕食从黄河中漂来的鲤鱼。
封禅大典结束,万里沙滩上留下痕迹,最初派遣越巫沉白马祭祀河神。
河神并未因人力而满足,无数柴草随着洪水滚滚而下。
我们的君主美德如唐尧般高尚,众多神灵接受他的命令,河神却显得傲慢。
天帝派遣风神下达指令,夜晚在澶州桥上,黄河改道北流。
东风吹散了冰冻,神力无需淇园的竹子也能展现。
楚地的人们在河滩上种满了麦子,抬头看见木筏停靠在古老的树旁。

注释

元光:西汉时期的一个年号。
元封:西汉时期的另一个年号。
瓠子:古代黄河的一处险要地段。
恣食:任意捕食。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越巫:来自越地的巫师。
薪刍:柴草。
唐尧: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风师:风神。
澶州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濮阳。
淤:河滩上的泥沙堆积。
浮槎:木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作,名为《河复》。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力量和人力控制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盛世美德的赞颂。

开篇“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两句,直接引入汉代河患的历史事件,展示了黄河的怒涛与人类无力回天的局面。接下来的“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描绘了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人民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斗争。

诗中间部分“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写出了古代对抗洪水的努力,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顺应。

而到了后半部分,“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则是对统治者美好德行的赞扬,以及通过神话手法表达了人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最后,“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则是对新时代治水成就的颂歌,以及人民在新的自然环境中重新获得生活和希望的情景。

整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哲理思考穿插其间,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的关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登望谼亭

河涨西来失旧谼,孤城浑在水光中。

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韩干马十四匹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騣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形式: 古风

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字、王户曹同往相视,以地多乱石,不果。还,游圣女山,山有石室,如墓而无棺椁,或云宋司马桓魋墓。二子有诗次其韵二首(其一)

侧手区区岂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

共疑智伯初围赵,犹有张汤欲漕斜。

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

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字、王户曹同往相视,以地多乱石,不果。还,游圣女山,山有石室,如墓而无棺椁,或云宋司马桓魋墓。二子有诗次其韵二首(其二)

茫茫清泗绕孤岑,归路相将得暂临。

试著芒鞋穿荦确,更然松炬照幽深。

纵令司马能镵石,奈有中郎解摸金。

强写苍崖留岁月,他年谁识此时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