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图

夷途勿抛控,抛控马多失。

挹水勿极量,极量器多溢。

安史起天宝,转战竟奔北。

辞臣献颂诗,要垂万世则。

一字堪白首,大书仍深刻。

谁作浯溪图,千里在咫尺。

飞湍如有声,旁汇浸层碧。

巉绝半岩间,髣髴见鸟迹。

不觉加手磨,真恐苔藓没。

国姓前后异,天运古今一。

向来文武才,坐筹或操笔。

种种皆可称,俯仰重叹息。

愿君宝此图,置之丹粉壁。

昔人如可作,想像壮胸臆。

形式: 古风

翻译

不要随意放开缰绳,否则马匹容易失控。
饮水不要过满,满了容器会溢出。
安禄山在天宝年间叛乱,战争辗转最终败逃北方。
朝臣献上赞歌,希望流传万世。
一字一句都值得终其一生去研读,字迹深深刻画。
谁绘制了这浯溪图,让千里江山尽在眼前。
急流仿佛有声音,汇聚成碧波荡漾。
险峻的崖壁缝隙中,隐约可见鸟儿的踪迹。
我不禁摩挲着石刻,生怕被青苔覆盖。
国姓曾有变化,但天道运行始终如一。
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在为国家出谋划策或执笔记录。
这些事迹都值得称赞,让人感慨万千。
希望你珍视这幅图,挂在书房的墙壁上。
如果能与古人一同欣赏,定会激发壮志豪情。

注释

夷途:平坦的道路。
抛控:松开缰绳。
控:缰绳。
马多失:马匹容易失控。
挹水:舀水。
极量:过满。
安史:指安禄山。
天宝:唐玄宗年号。
宝:珍视。
辞臣:朝臣。
颂诗:赞歌。
一字:一字一句。
白首:终其一生。
浯溪图:古代石刻地图。
咫尺:眼前。
飞湍:急流。
层碧:碧波荡漾。
巉绝:险峻。
髣髴:隐约。
苔藓:青苔。
没:覆盖。
国姓:国家姓氏。
古今一:始终如一。
坐筹:出谋划策。
操笔:执笔写作。
种种:各种事迹。
叹息:感慨。
丹粉壁:书房墙壁。
昔人:古人。
壮胸臆:激发壮志豪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德止所作的《浯溪图》,诗人通过对浯溪图的描绘和历史感慨,展现了对古代英雄事迹的敬仰与对书法艺术的赞叹。首句“夷途勿抛控,抛控马多失”寓言般地提醒人们做事不宜过度,接着以“安史起天宝,转战竟奔北”暗指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表达了对时局变迁的深沉思考。

诗人对辞臣献颂诗中的文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一字一句都蕴含深远意义,甚至可能耗费一生去研习。“谁作浯溪图,千里在咫尺”赞美了图中山水的生动传神,仿佛能将千里江山尽收眼底。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飞湍、碧波和岩间鸟迹,展现出画面的生动与细节。

诗人感叹时光流转,国家姓氏虽有更迭,但天道运行始终如一,文武之才在历史长河中各展所长。“向来文武才,坐筹或操笔”是对历史人物的敬仰,而“种种皆可称,俯仰重叹息”则流露出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最后,诗人希望他人珍视这幅图,将其挂在显眼之处,让古人风采得以永存,激发后人的豪情壮志。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充分体现了释德止对历史与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收录诗词(3)

释德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叠石庵

叠石峰之颠,下瞰杨梅涧。

平地数亩馀,水石光灿烂。

形式: 五言绝句

不因言句不因人,不因物色不因声。

夜半吹灯方就枕,忽然这里已天明。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颂古

放行把住谩周遮,一段风流出当家。

不是当年漆桶破,争能撒土又抛沙。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女真进千手千眼观音像颂

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

自是太平无一事,何须弄出几多般。

形式: 偈颂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