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民见示游洞宫护圣二诗次来韵(其一)

洞府藏真锁碧峦,我来顿觉百忧宽。

真人已去留遗像,古木犹存翳旧坛。

清入杖藜襟抱豁,冷侵衣袂骨毛寒。

何妨便作诛茅计,幸我年来已挂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深山洞穴隐藏着真谛,我一来顿感百般忧虑消散。
真人已逝,只留下遗像,古老的树木环绕着破旧的道观。
清风拂过,拄杖而行,心胸开阔,冷气侵袭,让肌肤感到寒冷。
不妨就在这里隐居修行,庆幸的是我已经辞官归隐。

注释

洞府:指深山中的道观或隐居之处。
碧峦:青翠的山峦。
顿觉:立刻感到。
百忧宽:消除众多忧虑。
真人:道教中指有道行的高人。
遗像:遗留下来的画像。
古木:年代久远的大树。
翳旧坛:覆盖在旧道观上的树木。
杖藜:手杖和藜杖,代指步行。
襟抱豁:胸怀开朗。
衣袂:衣袖。
骨毛寒:感觉肌肤发冷。
诛茅计:隐居生活的打算。
挂冠:辞去官职,表示归隐。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吴 芾的作品,名为《泽民见示游洞宫护圣二诗次来韵(其一)》。诗中描绘了作者游览洞府的景象与心情。

"洞府藏真锁碧峨":此句运用了神仙家园的意象,"洞府"是道教中的仙境,"碧峨"则形容山色之翠绿。这里通过对洞府的描绘,表达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追求。

"我来顿觉百忧宽":诗人到达此地后,一切烦恼和忧虑似乎都随风而逝了,心境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里体现出自然景观对人的情感有着净化的作用。

"真人已去留遗像":"真人"指的是道教中的仙人或修炼之士。诗中说仙人虽然不在,但留下了形象,可能是指洞府中的塑像或壁画。这表明即使仙人不再,精神遗产依然存在。

"古木犹存翳旧坛":这里描写的是古老的树木依旧守护着昔日的祭坛。"翳"字形容树荫如盖,给人以深邃和庄严之感。这两句强调了历史的沉淀与精神的传承。

"清入杖藜襟抱豁":诗人手持拐杖,在古木参天中行走,不仅是身体上的接触,更是心灵上的沟通。"豁"字形容心境开阔,这里表达了与自然和谐的交融。

"冷侵衣袂骨毛寒":这句则描绘出诗人在清晨或深秋时分,感受到微凉空气渗透衣服,直至肌肤,使得骨骼也感到一丝寒意。这里通过对温度变化的细腻描述,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情景。

"何妨便作诛茅计":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洞府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不再为尘世烦恼所困扰。"何妨"意味着无忧,"诛茅"则是古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幸我年来已挂冠":诗人感到庆幸的是自己已经能够抽身于世俗的纷争之中,不再为官场或其他社会关系所累。"挂冠"在此意味着放弃世间的名位和荣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洞府景观的描写,以及与自然、历史文化的交融,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泽民因诵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慨然有感遂广此意作诗相示余以谓人之会遇各自有时年少固不可留而时亦何可待乐天自不应出此语而泽民亦不应为此诗因反其意以和之(其二)

劝君且醉瓮头春,休把升沉累此身。

自古功名须遇主,到头富贵不由人。

蟠胸器业元高世,落笔词章更出尘。

道在何忧年少去,九重前席会相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范丞相生日

郁郁葱葱瑞气新,中兴周室复生申。

半千休运逢良月,十二祥蓂表庆辰。

自有元勋书史册,漫留遗爱及邦人。

愿同四海跻仁寿,剩赏蟠桃几万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诗勉及门赴海棠之约

君与吾游积有年,未曾同醉海棠前。

如今君乃先春到,似赴花朝岂偶然。

已是诗中参造化,何妨花里见神仙。

暂归莫负重来约,未及春风便着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雨后

朝来一雨洒炎光,陡觉园林处处凉。

烟柳数行萦翠带,风荷十里拥红妆。

莫忧镜里朱颜改,且喜壶中白昼长。

只恐吾衰无此福,不容终老水云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