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吴 芾的作品,名为《泽民见示游洞宫护圣二诗次来韵(其一)》。诗中描绘了作者游览洞府的景象与心情。
"洞府藏真锁碧峨":此句运用了神仙家园的意象,"洞府"是道教中的仙境,"碧峨"则形容山色之翠绿。这里通过对洞府的描绘,表达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追求。
"我来顿觉百忧宽":诗人到达此地后,一切烦恼和忧虑似乎都随风而逝了,心境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里体现出自然景观对人的情感有着净化的作用。
"真人已去留遗像":"真人"指的是道教中的仙人或修炼之士。诗中说仙人虽然不在,但留下了形象,可能是指洞府中的塑像或壁画。这表明即使仙人不再,精神遗产依然存在。
"古木犹存翳旧坛":这里描写的是古老的树木依旧守护着昔日的祭坛。"翳"字形容树荫如盖,给人以深邃和庄严之感。这两句强调了历史的沉淀与精神的传承。
"清入杖藜襟抱豁":诗人手持拐杖,在古木参天中行走,不仅是身体上的接触,更是心灵上的沟通。"豁"字形容心境开阔,这里表达了与自然和谐的交融。
"冷侵衣袂骨毛寒":这句则描绘出诗人在清晨或深秋时分,感受到微凉空气渗透衣服,直至肌肤,使得骨骼也感到一丝寒意。这里通过对温度变化的细腻描述,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情景。
"何妨便作诛茅计":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洞府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不再为尘世烦恼所困扰。"何妨"意味着无忧,"诛茅"则是古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幸我年来已挂冠":诗人感到庆幸的是自己已经能够抽身于世俗的纷争之中,不再为官场或其他社会关系所累。"挂冠"在此意味着放弃世间的名位和荣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洞府景观的描写,以及与自然、历史文化的交融,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