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王鏊所作的《戊申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君主英明以及传统礼乐文化的深刻思考。
首联“百二昌期见戊申,神孙圣祖两王春”以“百二”形容国家的稳固与强大,“昌期”指国运昌盛之时,“戊申”点明具体的年份,通过这些词语描绘了一个国泰民安、君主贤明的时代景象。“神孙圣祖两王春”则进一步强调了君主的神圣地位和治国之能,如同春日之于万物生长,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颔联“抚绥无外乾坤旧,洗濯重光日月新”承上启下,表达了对过去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对新时代的展望。通过“抚绥”(安抚、治理)和“乾坤旧”(传统的治国之道),诗人肯定了历史经验的价值;而“洗濯重光日月新”则意味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出来,如同日月重新照亮大地,寓意着革新与进步。
颈联“一代讴歌还属启,百年礼乐定先秦”将话题转向文化与艺术,指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成就往往由开国之君或开创者引领,同时强调了礼乐文明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里“启”可能指的是开启一个新的文化纪元,“先秦”则是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追溯,暗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尾联“明良千古今朝事,大老何当起海滨”收束全诗,表达了对贤明君臣共治天下的向往,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何那些德高望重的大臣不在此时出山辅佐君王?这既是对现实政治的反思,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局面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强盛、文化繁荣以及理想政治的深切关怀和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