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郡

自问尔何事,端然信方策。

本是锄犁人,强为簪组客。

何尝补万分,徒自劳七尺。

还如裴昭明,罢郡归无宅。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我独自询问自己,为何如此坚定地遵循正道。
本来是农夫耕种之人,却勉强成为官场的官员。
我从未真正有所贡献,只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就像裴昭明一样,离职后连个家都没有。

注释

尔:你自己。
端然:坚定地。
方策:正道。
锄犁人:农夫。
簪组客:官员。
补万分:真正有所贡献。
七尺:自己的生命。
裴昭明:历史人物,此处借指无家可归的官员。
罢郡:离职。
无宅:没有家。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官员在离开其所管辖的郡县后的感慨之作,表达了对自己从事农业到沦落为仕途的不甘和无奈,以及对功绩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无奈。诗中自问自答,反映出官员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端然信方策”表明诗人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操和原则,但现实情况却使得他不得不走上仕途。

“本是锄犁人,强为簪组客”两句写出诗人原本可能是个平凡的农夫,却被迫成为穿戴华丽服饰、佩戴官印的官员。这一转变既表明了时代的压力,也反映出了个人志向与现实境遇之间的差距。

“何尝补万分,徒自劳七尺”则是在强调诗人在仕途上的努力和付出远大于其得到的回报。这里的数字并非实际意义,而是形象地表达了工作与成就不相匹配的情景。

最后两句“还如裴昭明,罢郡归无宅”则借用历史上裴度(字昭明)罢官后无家可归的事例来表述诗人自己罢职后的失落与无依。这里的“罢郡归无宅”既强调了诗人的无奈,也反映出了仕途生活对个人根基的消磨。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自省和巧妙的借鉴,展现了古代官员在权力、道德与个人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莫扫花

莫扫花,从教花满地。

纵然堆积亦何害,留之且重东君意。

君不见昨朝枝上正芳菲,今日庭前已憔悴。

中间得好能几时,用此请君穷物理。

一荣一谢两皆空,若了非真本自同。

但对落英开酒盏,每年如此任春风。

形式: 古风

莫折花

莫折花,花好亦自喜。

勿谓花无言,请以君心酌花意。

君容待花转丰艳,花枝因君愈憔悴。

莫折花,任花飞落地。

但对春风倚芳树,长遣香英伴君醉。

形式: 古风

袁术

四代司空倚世劳,可嗟不肖事奸豪。

妄云名字与谶合,直欲起应当涂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

诸葛丰

少年名特立,初为贡公起。

元帝擢司隶,刺举无所避。

间者何久阔,京师语如此。

驰车下许章,去节自丰始。

上书擿章恶,此举诚可喜。

奈何少恩恕,春夏常系治。

人多讼其短,遂徙城门尉。

复列堪猛过,上为之切齿。

制诏白其罪,不忍下丰吏。

丰初在朝时,数道堪猛美。

失职乃自取,不内省诸己。

反惑怨其他,转誉以为毁。

不欲加以刑,上怜之老矣。

庶人终于家,反覆丰可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