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草屋壁

天地无终穷,万物乃刍狗。

勿誇杏为梁,何如瓮作牖。

昔闻巢氏民,仁义亦奚有。

蠢蠢不识知,居居自醇厚。

今来丰屋士,文法困绳纽。

力竞蝜蝂虫,计生养狙叟。

谁家甲第巍入云,何人鹑衣不掩肘。

岂知鬼瞰因高明,安得春阳到穷蔀。

蜗庐能几何,蛮触胜亦负。

忆我柴桑翁,荒宅十馀亩。

草屋八九间,柴门五株柳。野水滋粳?,春畦足葱韭。

永日为琴书,停云念亲友。

仪秦枉饶舌,施龙漫多口。

白衣苍狗安可知,不夷不惠自可否。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天地没有尽头,万物如同草木一样短暂。
不要夸耀杏树能做梁柱,不如用瓦罐做窗户更为实际。
从前听说巢父之民,他们的仁义在哪里呢?
愚钝的人无知,却生活得淳朴厚道。
如今的士人住着华丽的房子,却被繁琐的礼法束缚。
他们像忙碌的蝜蝂虫,只顾争夺生存,却忘了养育之道。
谁家的豪宅高耸入云,又有谁穿着破烂衣衫露着肘部。
谁能想到,高处的鬼神也窥视着,春天的阳光何时能照进贫寒之处。
蜗牛的小屋又能容纳多少,即使是蛮触之争也有胜负。
想起我那柴桑的老翁,只有十几亩荒宅。
几间草屋,门前五株柳树。田野的水滋养着稻米,春天的菜园满是葱韭。
他整日弹琴读书,思念远方的亲朋好友。
仪秦徒有巧舌,施龙空有大言。
平民百姓的境遇如何,不平不顺也能自得其乐。

注释

终穷:尽头。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比喻无常、短暂的事物。
誇:夸耀。
瓮作牖:用瓦罐做窗户。
巢氏民:指巢父的人民,传说中古朴简朴的部落。
蠢蠢:形容愚钝无知。
仪秦: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
施龙:可能指战国时期的辩士施之。
白衣苍狗:比喻世事无常,变化莫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蒲寿宬的《书草屋壁》,通过对自然与世态的对比,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诗中以“天地无终穷,万物乃刍狗”开篇,暗示世间万物皆有其定数,而人的地位如同刍狗般微不足道。接着,诗人批评了那些过于追求物质奢华的人,如“勿誇杏为梁,何如瓮作牖”,暗示真正的幸福不在华美,而在简朴。

诗人提到巢氏之民,他们虽然朴素,但有仁义之心,与现代社会中“丰屋士”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被文法所束缚,争斗如同“蝜蝂虫”,只顾眼前利益。社会贫富悬殊,“谁家甲第巍入云,何人鹑衣不掩肘”,揭示了社会不公。

诗人感慨“岂知鬼瞰因高明,安得春阳到穷蔀”,暗示权贵者往往高高在上,底层人民难以享受到温暖。他以自己的简陋草屋生活为例,虽小却自足,“蜗庐能几何,蛮触胜亦负”,表达对这种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复杂世事的淡然。

最后,诗人回忆起自己在柴桑的田园生活,与世无争,与亲朋共度时光,认为“仪秦枉饶舌,施龙漫多口”,意指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并无实际价值。结尾处以“白衣苍狗安可知,不夷不惠自可否”收束,表明自己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屋生活的宁静与社会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285)

蒲寿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书隐者壁

鹃啼花落春已非,秧老蚕眠雨初霁。

牛衣梦觉山日高,风前犹是巢由世。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霁]韵

六和塔僧房

天风语檐铃,苍霭藏古殿。

穿竹逢缁衣,拈花对黄面。

谁把山水心,为我露一线。

推窗古树隙,空水还匹练。

山色忽有无,潮来半空溅。

须臾簸舟楫,木叶飞片片。鱼虾恣掀舞,洲渚入?炼。

山僧寂无言,千帆阅将遍。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心泉

山泉不知源,流出石磊砢。

坎止心维亨,蒙养行必果。

久视空无尘,静趣自忘我。

明月知此心,时印夜光颗。

形式: 古风 押[哿]韵

心泉

冷冷一涧泉,炯炯千树雪。

岁寒铁石心,山中玩芳洁。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