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许南英所作,《和厦门李子德原韵三首(其二)》中的一篇。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反思。
首句“曾造清时五凤楼”,描绘了诗人曾经在盛世中登临高处,暗示了他对过往辉煌岁月的回忆。接着,“文章无价盍归休?”一句,表达了对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的自我肯定,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功成身退的淡然态度。
“年华不驻人偏老,天地无情气已秋!”这两句直抒胸臆,感叹时间的无情流逝,即使在壮年也难免感到岁月催人老去,而天地间似乎没有丝毫怜悯之情,自然界的秋意正浓,象征着生命的衰败与季节的更替。
“栗里弃官潜幸免,淮阴降等哙贻羞。”这里运用了历史典故,栗里是陶渊明隐居之地,他放弃了官场的荣华,选择归隐山林;淮阴侯韩信被贬为淮阴县令,最终因与樊哙地位相差悬殊而感到羞愧。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既有对放弃世俗名利的向往,也有对社会地位变化带来的尴尬与羞耻感的感慨。
最后,“芒鞋竹杖随来往,闲作人间汗漫游。”诗人以简朴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地游历世间,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宁静。这既是对前文种种感慨的回应,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历史典故的引用,以及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在复杂世态中的内心挣扎与寻求解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