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

维昔渡江跸,近在千里甸。

吴门治清静,西浙称道院。

兴怀庆历初,百岁如过电。

孰有范公贤,皋夔素同传。

天平表先茔,泉台封土竁。

巍巍忠烈祠,乡社春秋荐。

伊余从北归,老色日上面。

万象供冥搜,四维喜安奠。

重游会主人,奉尝益繁衍。

席珍柳太常,险语情眷恋。

我语上濑船,苦思劳挽牵。

征途春事残,僧窗夏阴转。

古木蟠夭矫,新篁剥葱茜。

水影澄心空,山色照眼绚。

冯高见黄云,残秋行饱面。

少饮有馀欢,遐览竟忘倦。

时惊苍石耸,閒悦晴禽转。

共惟吏部公,台斗不肯践。

颇好偕文士,幽讨穷林巘。

嵌崖白云泉,掬手玩清泫。

煮茗味独奇,醉来和月咽。

凉风吹客衣,激激散冰霰。

亦有星源尹,怡颜时自眄。

琢句近大雅,放怀即私燕。

文学吴越裔,书工篆隶变。

载道灵岩游,山路亦云便。

鸱夷去已久,西子宁复见。

徘回响屧廊,尚想吴王殿。

姑苏走麋鹿,会稽贡竹箭。

高唱《白苧》词,漓风日以扇。

邈哉季子心,阴述唐虞禅。

兴亡属时运,成败谈俚谚。

吴中美浮图,题榜率轻狷。

正尔涧谷惭,敧倾袭京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胡助的《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描绘了诗人从灵岩山前往天平山的旅程,以及沿途所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诗中开篇即点明行程,从“维昔渡江跸”开始,描述了诗人渡江而行,到达千里甸,经过吴门与西浙,最终抵达目的地的过程。接着,诗人回忆起庆历初年的往事,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随后,诗人赞美了范仲淹的贤德,将其比作古代贤臣皋陶与夔,进一步强调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诗中提到的“天平表先茔”,可能是指天平山上的范仲淹家族墓地,体现了诗人对范仲淹忠烈精神的追思。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年老体衰,但依然热爱自然、享受旅途的乐趣。在旅途中,诗人欣赏了四季变换的景色,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体验到了人间烟火的气息。

诗中还提到了与友人相聚的情景,如“席珍柳太常”,表示与友人共聚一堂,畅谈诗文,情感深厚。此外,诗人还提到了自己对文学与书法的兴趣,以及对灵岩山的游览,展现了其对文化与自然的双重热爱。

最后,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现实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诗中提到的“吴中美浮图,题榜率轻狷”,可能是在批评当时社会风气的轻浮与浅薄,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更蕴含了诗人对历史、文化、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52)

胡助(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自天平游灵岩复成古诗

吴会厌华靡,兴怀在林丘。

好事延过客,绣衣得名流。

胜地谐雅集,清风企前修。

天平遍登览,复作灵岩游。

蟠松卧云冷,枯枝但苍虬。

佳阴古树密,危磴空山幽。

攀萝上绝顶,步屧凝远眸。

高阁涵空阔,太湖烟霭浮。

吴王昔居此,千年馆娃愁。

家国一兴废,山林几春秋。

遗迹谩传说,访古成迟留。

岁月枯易迈,重来嗟白头。

姑苏台下水,落日明归舟。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春草曲

春风如水流,春草生芳洲。

游子有远志,居人无别愁。

居人伊谁华氏子,不出庭闱奉甘旨。

可怜游子萍相似,春愁草绿千万里。

儿衣母线春风吹,春晖满堂草菲菲。

游子归来慈母喜,阶前斗草争儿戏。

形式: 古风

菊山诗

世有隐君子,种菊巢空山。

心同白云远,身与黄花閒。

朝饥餐落英,采撷露未乾。

幽香被三径,晚节当岁寒。

林下非无人,独在柴桑间。

风味略相似,穷年以盘桓。

形式: 古风

敬题范文正公所书伯夷颂卷尾

翰墨尝托文章传,文章益重节义全。

使无节义照今古,文章翰墨空婵娟。

特立独行不顾众,万世标准权亦用。

吏部雄文破鬼胆,为渠唤醒西山梦。

范公相望馀千龄,人物自与皋夔并。

黄素细书《伯夷颂》,白头不草《太玄经》。

一字千金价无让,虹光夜彻星斗上。

夷清韩颂高平书,再拜莫作文翰想。

奸臣袭藏犹畏仰,面无生色泚流颡。

珠还毡复子孙贤,我信斯文天未丧。

佳辞善书常有馀,呜呼,节义不可一日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