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至韬光题壁

前日坐韬光,观海穷境远。

今日登高峰,韬光又平坦。

以此识万理,进界无止满。

徒爱境致幽,辄复纡画䍐。

岚翠度重重,径险遵踠踠。

山鸟及山花,夹道纷不断。

松翻绿云涛,竹带碧琅粉。

不历百磴艰,安知十里近。

山僧纵惯经,和南笑而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韬光到登高,再由高处回望韬光的过程,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换与心境的起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海”、“高峰”、“岚翠”、“山鸟”、“山花”、“绿云涛”、“碧琅粉”等,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山林间的美丽画卷。

首句“前日坐韬光,观海穷境远”,诗人回忆起前日静坐于韬光之所,远眺大海,感受到视野的尽头是无限的广阔。接着,“今日登高峰,韬光又平坦”,描述了今日登高后,回望韬光时的景象变得开阔平缓,暗示着视角的转变带来了新的认知体验。

“以此识万理,进界无止满”,诗人通过这次经历,领悟到了万物的道理,认识到境界的提升是没有尽头的。接下来的“徒爱境致幽,辄复纡画䍐”,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但同时也意识到这种喜爱可能会带来束缚。

“岚翠度重重,径险遵踠踠”,描绘了山间雾气缭绕、路径崎岖的景象,体现了自然环境的险峻与神秘。随后,“山鸟及山花,夹道纷不断”,山中的生灵与花朵在道路两旁繁盛生长,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松翻绿云涛,竹带碧琅粉”,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松树与竹子,它们仿佛在云涛中翻滚,竹叶则如同碧玉般的粉末,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

“不历百磴艰,安知十里近”,通过这一句,诗人强调了只有经历了艰难的攀登,才能真正体会到距离的短促与亲近。最后,“山僧纵惯经,和南笑而莞”,以山僧的淡定与微笑,结束全诗,寓意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才是永恒的宝藏。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细腻,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引导读者在自然与心灵的双重探索中寻找真我与智慧。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云林寺二十韵

灵隐古禅林,佳称乃自今。

佛原泯名象,天与辟幽深。

奇绝惊初见,清閒试重寻。

峣峦先陟顶,静室一开襟。

自内尤综要,居高总照临。

澄怀参月相,对面赏云岑。

稍憩尘中迹,聊清物表心。

冷侵泉漱玉,静听涧调琴。

乍启玲珑窍,凭吹金石吟。

呼猿时踔洞,招鹤早鸣阴。

辨茗传初火,攀松验五针。

洞天穷窈窕,乳窦注渟涔。

路尽忽开豁,岩攒复郁森。

线光常漏日,鸟道欲扪参。

丹閟仙人灶,草生王母簪。

栖嵓錾龙象,镇海恊祥祲。

萝薜蒙櫹蔚,云霞护嵂嵚。

认峰垂羽翼,续句美球琳。

谁识西来意,徒嗤门外音。

便当旋翠跸,无逸以为箴。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天竺

天竺近云林,便途因冉至。

溪溯源更清,竹当春益翠。

秀润挹明湖,澹泊标初地。

冷然磬鱼声,飒尔烟霞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寘]韵

湖心亭

无地楼台镜影空,仙居蓬阆许舟通。

四围景物蜃窗外,三面山光雉堞东。

俯槛閒看鱼画水,捲帘低引燕裁风。

坐游省识无边乐,奚必幽遐一一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鸬鹚

鸬鹚本野鸟,食鱼以自活。

一被渔师得,铩羽如受刖。

以绳缚其颈,驱之捕鲈鳜。

将谓得果腹,岂知不下咽。

冥然犹不悟,长此安能脱。

鸬鹚尔特愚,渔师尔特黠。

格物可会心,海鸥信明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