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归兴》,是明代哲学家吴与弼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首句“计程不日踏铅山”,以“铅山”象征艰难险阻,暗示诗人长途跋涉,历经艰辛。然而,“不日”二字却透露出诗人对到达目的地的期待与决心,即使路途遥远且充满挑战,也阻挡不了他前行的脚步。
次句“借问行人去路难”,通过设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不易。这里的“行人”不仅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所有在旅途中追求理想的人们。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同行者的关切,同时也暗含了对自身处境的自省。
第三句“君子见几宁有俟”,引用了《易经》中的“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的典故,意为有识之士能够洞察事物发展的关键时机,不会等待到事情完全明朗才行动。这表明诗人认为真正的智者应该把握时机,果断行动,而不是犹豫不决。
最后一句“浩然归兴白云间”,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归兴”既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是对内心平静生活的追求。诗人想象自己如同白云一般自由自在,远离尘嚣,回归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蕴含了对人性、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