峤南僧罕遵戒律况向上事独琮师隐居湖岩绝不至城市超然拔俗闻余来策杖见过与语可人知为饱参衲子也询其所见盖尝从长芦了游了居长芦聚徒至千五百众道价籍甚江淮间余虽不之识然声气相合心期自亲尝辱贻问今见琮益知了之门风孤峻真楷老儿孙也退处天台琮将浮海访之因赋诗赠琮且简了公异时得归决须相随于石桥侧可以握手一笑梁溪居士云

万里谪官来海峤,眼中衲子见绝少。

方袍圆顶动成群,与俗不同秪其表。

琮师乃是雷阳人,遍历丛林参学饱。

归来卜筑瘴海滨,十里湖光岩洞小。

深居不复踏城市,宴坐惟知侣猿鸟。

惠然过我意良勤,野鹤孤云自轻矫。

风姿已含蔬笋气,语论更将藤葛绕。

黄茅深处见松筠,使我囷箱欲倾倒。

为亲聊复恋幽栖,访旧终须乘漭渺。

烦师飞锡过天台,为问了公何法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描绘了一位名为琮师的僧人,他远离尘嚣,隐居在湖畔山岩之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琮师来自雷阳,遍历众多佛寺,广泛学习佛法,最终选择在瘴海滨定居,远离城市的喧嚣,与自然界的猿鸟为伴。

琮师的来访让诗人感到惊喜,他的风姿中透露出朴素的蔬笋气息,言谈间充满了智慧和禅意,仿佛与藤葛交织在一起。在与琮师的交谈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和平和,琮师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让诗人对其所在的长芦了的道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诗中提到,琮师曾跟随长芦了大师修行,长芦了的道场聚集了上千名弟子,名声显赫。虽然诗人未曾亲自见过长芦了,但通过琮师的描述,诗人对长芦了的道风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其门风高洁,如同楷模一般,影响深远。

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琮师能再次来访的愿望,并期待琮师能够前往天台山,与自己一同探讨佛法,共同在石桥旁握手一笑。这不仅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也是对佛法深入理解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琮师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与诗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佛教修行者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冬至

殊方又复一阳芽,荏苒流年叹物华。

土薄葭灰难测候,气温桃树已开花。

云鸿不到音书断,鲸海无程道里赊。

赖有清心为活计,不须烂醉作生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海南黎人作过据临皋县惊劫傍近因小留海康十一月望闻官军破贼二十日戒行戏作两绝句(其一)

海上群黎亦弄兵,征车数月旅山城。

稽留谪命兢惶甚,正坐绯巾惩沸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海南黎人作过据临皋县惊劫傍近因小留海康十一月望闻官军破贼二十日戒行戏作两绝句(其二)

沈沈碧海绝津涯,一叶凌波亦快哉。

假使黑风漂荡去,不妨乘兴访蓬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次地角场以疮疡不果谒伏波庙俾宗之摄祭期以二十五日渡海一卜即吉夜半乘潮解桴星月灿然风便波平诘旦已达琼管东坡谓斯游奇绝冠平生非虚语也作二诗纪之(其一)

威信昭然汉两公,旧于青史揖英风。

戈船下濑勋猷壮,马革裹尸心胆雄。

顾我迂疏成远谪,赖神正直鉴孤忠。

病躯阻造祠庭下,幽显虽殊此意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