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年提举挽诗(其一)

天上张公子,家声四海知。

晚方持使节,聊复拥州麾。

岭峤多遗爱,蕃人亦去思。

远民应罢市,泪堕岘山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挽诗《张有年提举挽诗(其一)》由宋代诗人蔡戡所作,通过对张有年提举的追忆与赞美,展现了其在地方治理中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首句“天上张公子”,以“公子”之称,赋予张有年提举以贵族子弟的尊贵形象,同时暗含其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之意。“家声四海知”,进一步强调了张有年提举家族的名声远播,为四海皆知,彰显其家族的荣耀与影响力。

接下来,“晚方持使节,聊复拥州麾。”两句描述了张有年提举在其职业生涯中较晚才担任重要职务,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与智慧,有效地管理地方事务,维护社会稳定。这里的“使节”与“州麾”分别指代了其作为官员的身份与职责,体现了其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岭峤多遗爱,蕃人亦去思。”这两句是对张有年提举在任期间留下美好印象的生动描绘。岭峤,泛指南方山区,这里用来形容其治理的地区;“蕃人”则指当地少数民族,表明张有年提举不仅赢得了汉族民众的尊敬,也得到了少数民族的爱戴与怀念。这不仅是对其政绩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其人格魅力的赞扬。

最后,“远民应罢市,泪堕岘山碑。”这两句通过想象百姓在得知张有年提举去世后的反应,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悼之情。远民“罢市”意味着整个地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不再进行日常的商业活动,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而“泪堕岘山碑”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岘山碑可能是指某种纪念性的石碑,泪水的落下象征着人们对张有年提举的深深怀念与敬仰。

综上所述,这首挽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深情地回顾了张有年提举的一生及其在地方治理中的卓越成就,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与深切哀悼。

收录诗词(255)

蔡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官吏。蔡襄五世孙,蔡伸嫡孙。始居武进,初以荫补溧阳尉,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七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八年,知江阴军。历广东、京西转运刮宫,广东、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广总领徙建康府总领,寻徙淮西总领。光宗绍熙元年(1190)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五年,兼知临安府,再任湖广总领。宁宗庆元二年(1196)知隆兴府。嘉泰元年(1201)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勤政爱民,赢得清声。生性洒脱,不肯与权奸为伍。韩侂胄掌权后,便告老还乡。才华出众,著作甚丰

  • 字:定夫
  • 籍贯:福建仙游
  • 生卒年:1141—1182

相关古诗词

张有年提举挽诗(其二)

挺出英雄后,居多长者称。

祖风知未泯,世德自相承。

口不谈臧否,人应寡怨憎。

善人宜有后,衮衮看鶱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张晋英侍郎挽诗(其一)

当代推耆旧,如公能几人。

典刑唐阁老,风采汉廷臣。

直笔书青史,巍冠侍紫宸。

壶公非不遇,犹未究经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张晋英侍郎挽诗(其二)

贾傅年方少,词场屡策勋。

贤关驰隽誉,仕路蔼清芬。

德望三朝重,声名四海闻。

仙游向何许,地下亦修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赵从善母吉国夫人刘氏挽诗(其一)

钟英推后族,择配得王孙。

两大夫仍贵,三从母益尊。

版舆欣就养,钿轴屡承恩。

尚想平反日,慈颜一笑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