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宋潜溪

昨宵郡斋宿,今旦赴行舟。

官程不敢违,可使须臾留。

掩泣别故交,强颜逐前俦。

未尝去乡邑,讵能千里游。

金陵古帝乡,雄跨东南州。

至今列甲第,烨烨居公侯。

冠盖若云拥,车马如川流。

厚禄不虚授,高才将见收。

如何独多念,去去怀百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别宋潜溪》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描绘了诗人昨夜在郡斋中住宿,清晨即要踏上前往行舟的旅程,表达了对公务的无奈与不得不遵守的现实。

“掩泣别故交,强颜逐前俦。”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与老朋友道别的场景,泪水掩面,强颜欢笑,试图掩饰内心的不舍与悲伤。接着,“未尝去乡邑,讵能千里游。”诗人感叹自己从未离开过家乡,却不得不远游千里,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远方未知世界的不安。

“金陵古帝乡,雄跨东南州。”金陵,即南京,曾是古代帝王的都城,诗人以之为背景,展现了其历史的辉煌与雄伟。接下来的两句,“至今列甲第,烨烨居公侯。”描述了金陵现今的繁荣景象,贵族们居住在豪华的府邸中,显赫无比。

然而,诗人的思绪并未停留在对过去的回忆与对现状的描绘上,而是转向了对未来的忧虑:“冠盖若云拥,车马如川流。”繁华背后,是权力与财富的追逐,诗人似乎看到了其中的虚伪与冷漠。“厚禄不虚授,高才将见收。”虽然职位与才华得到了认可,但在这背后,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不可预知的风险。

最后,“如何独多念,去去怀百忧。”诗人自问,面对如此复杂的世事,如何能够独自思考,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虑。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赠贾思诚

短愿本有涯,长忧自无端。

道心日迥绝,衰病坐连绵。

瑶琴废不理,金镜掩莫看。

谁能蠲兹疾,并用驻吾颜。

澡真藉灵草,测化奇神丹。

神丹法已閟,灵草名尚传。

或求向蓬岛,或采自钟山。

何彼巫咸辈,竟隳伎术间。

楚辞称九折,周礼稽十全。

问名未为悦,染味方自叹。

贾生妙斯理,輶使旌其贤。

莫言相遇易,知音古犹难。

形式: 古风

寄友分韵得枝字

彼山犹有崖,此木犹有枝。

而我怀所思,忧来独无时。

我有泽上兰,春至尚猗猗。

折柔欲有赠,延意及秋期。

秋期日已逝,兰叶日已衰。

人生非草木,勿为寒暑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刘彦英东还

转蓬无定在,飘飖将何之。

未遽离本根,赖有回飙吹。

在昔从一官,整驾来南陲。

何意十载留,竟负三年期。

上有垂白亲,下有初长儿。

平生已艰瘁,况复当乱离。

及兹神武师,拓地如拾遗。

遂令客行士,秋晏薄言归。

慈母既生还,弱子亦抱持。

歌舞入故都,志愿幸无违。

鸿鹄游四海,鹪鹩守一枝。

宁守卑栖分,不随鸿鹄飞。

形式: 古风

舟发严陵承以愚天锡诸公追饯

祇役旋故都,舣舟析亲知。

临岐辱饮饯,举觞念暌离。

踯躅东城闉,徘徊江水湄。

颓阳无停照,别晷有成期。

屏迹堪养疴,乐道可忘饥。

持此特久息,岂伊聊暂违。

愿君崇令德,蜚声慰暮迟。

形式: 古风